
出版社: 社科文献
原售价: 15.00
折扣价: 9.80
折扣购买: 家庭史话/社会风俗系列/中国史话
ISBN: 9787509730348
张国刚,历史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史、中西文化关系史。主要著作有《中国家庭史》、《唐代藩镇研究》、《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中西文化关系史》、《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等。曾为联邦德国洪堡学者,在特里尔大学、汉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剑桥大学、早稻田大学、新竹清华大学等校任客座教授或访问学者。曾获《历史研究》纪念创刊三十周年优秀论文奖、 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北京市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早期对偶婚下的家庭仍是母系家庭,而非父系家 庭。翻开《史记》,我们会发现,远古帝王以及夏、 商、周、秦四个部族的始祖,都有离奇的诞生故事。 例如:舜是因为母亲看到大虹心有所感而受孕的;大 禹是因为母亲吞食薏苡而受孕的;一个叫简狄的女孩 子吞下了燕子的蛋生下商人的始祖契,另一个女子姜 螈踩了巨人的足迹怀孕产下周人的始祖弃;秦国的始 祖伯益也是因为他母亲吞下了玄鸟卵而降生。这些上 古英雄领袖的出生传说有一个共同点:知其母而不知 其父。这正是母系时代在文献中的曲折反映。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从妻居”的 母系对偶婚家庭逐渐出现裂痕,并向“从夫居”的父 系专偶婚家庭转变。对这一转变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的, 应是男女在经济生产中地位的变化和家庭财富的增加。 男子进入农业领域并成为生产主力,与此同时,妇女 在经济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则不断降低。这导致了男 女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的升降。首先是由母系家庭向 父系家庭转变,由从妻居向从夫居转变;其次是对子 女归属权的争夺;然后是专偶制婚姻的出现,妻子在 丈夫活着的时候专属丈夫一人,不能再与其他男子发 生性关系,丈夫去世以后,她仍然专属于夫家。专偶 制意味着丈夫在家庭中已经取得了绝对的支配权,父 权制的家庭制度逐渐建立了起来。一般认为:传说中 的颛顼到大禹时代,正处于母系家庭向父系家庭转变 的阶段,此时的中国历史,也已经跨入文明社会的门 槛了。 随着父权制的建立,在传统家庭中所见到的种种 亲属关系逐步确立了下来;对家庭具有标志意义的姓 氏制度,也在这个时侯逐步出现。姓最早是母系氏族 社会的产物,随着父权制产生,氏也开始出现。与姓 起源于图腾崇拜不同,氏乃起源于男性祖先的官职或 者功业等等。由从母系称姓到从父系称氏的转变,大 抵开始于传说中的颛顼时代。 在旧石器时代早期,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 使用木棒和经初步打制的简陋石器谋取所需食物。我 国境内发现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均处于旧 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在采捕经济生产中已形成了一 定的男女分工。体格较强壮且无怀孕和哺乳负担的男 子承担捕猎任务,妇女则主要从事活动量较小的采集 活动。在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包括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两个阶段。农业是在母系社 会时期起源的。人们逐渐走向了定居生活,家庭经济 和家庭生活相应地发生了种种变化。由夫妻及其子女 组成的居住于妻方的小家庭,并不具备经济独立性, 而是依附于母系大家庭。在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由于 经济发展和剩余产品出现,私有观念和私有财产也逐 渐萌芽,公有经济则开始出现松解迹象。以“走访婚” 为特征的氏族群婚逐渐转变为“从妻居”的对偶婚。 由于原始农业经济的发展,社会形态和家庭制度都逐 渐发生了显著变化,不仅母权制家庭逐渐向父权制家 庭过渡,而且氏族家族公有制也逐渐向家庭私有制转 变。 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最早居住在山洞和树洞中, 即所谓“穴居”和“巢居”。大约到了旧石器时代晚 期,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智力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学 会建筑简陋的人工住所。在北方地区,住房建设可能 更主要是渊源于穴居,古史所载的“构木为巢”,其实 更符合南方地区的情况。 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公共 氏族墓地,随着亲属关系和婚姻形态的变化,不同阶 段的公共墓地在布局上相继发生了明显变化。随着父 权制的建立和专偶婚的出现,墓地布局也相应发生了 若干显著变化,个人墓葬大量出现,还出现了男女即 夫妻合葬墓。 人类最初是没有衣服的,衣服的雏形大概只是取 些树叶、树皮或者兽皮,对身体的某些部位稍加遮挡 而已。在古史传说中,发明衣服是黄帝的一项伟大功 绩,从当时的劳动分工来说,为家人做衣服应是母亲 和妻子们的分内之事。 在漫长的史前时代,造食技术及其设备缓慢进步, 火的利用导致了饮食生活的重大转变。家庭形态的变 化也对饮食生活有重要影响,其中最显著一点是由 “共食制”向“分食制”逐步演变。在母系氏族时期, 母系大家庭的饮食生活是共产共食;到了父系氏族社 会阶段,特别是随着父系大家庭向个体小家庭逐步发 展,分灶炊食逐渐普遍起来。 P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