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药奥秘/通俗中医药丛书

方药奥秘/通俗中医药丛书
作者: 刘步平//冼建春|主编:陈英华
出版社: 羊城晚报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8.00
折扣购买: 方药奥秘/通俗中医药丛书
ISBN: 780651524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虽然《黄帝内经》记载了“四气”、“五味”等解释中药作用机理的理 论和汤、丸、膏、丹、散、酒等中药剂型,还收录了13条中药方,但是多数 人认为,黄帝只是发现了中医这座大宝库,中药的发明权应该授予神农。 神农发现了中药? 神农又叫炎帝,比黄帝年纪小,生活的时代也比黄帝要晚。传说他是天 上的神龙转世,识天时,明地利,教人们制作农具,耕种谷物,解决了人们 的吃饭问题,引导人们走上了发展农业的道路。 但是,在神农生活的年代,粮食的产量不是很高,还不能满足人类生存 的需要。为了充饥,人类到处寻找食物,经常进食一些损害身体的物质,患 上了多种疾病。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神农四处奔走,努力寻找能充饥的食物和防病保健 的药物,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有人说神农有一条红色的神鞭,只要轻轻地挥鞭一打,任何物质都会“ 显出原形”,有毒无毒、是寒是热一清二楚。神农拿着这条鞭子走东窜西, 不断地鞭打能看到的物质,日积月累,就找到了不少可以食用的物质,也运 用一些物质治好了不少人的病。 也有人说神农的肚皮像玻璃一样清澈透明,能够看到肚子里面的五脏六 腑,吃的物质从什么位置运行到了什么位置、能引起哪些变化、最后又停留 在哪个部位,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此知道中药有没有作用和对哪 些部位有作用。 还有人说神农有一天吃了有毒的物质,感觉口干舌麻、头晕目眩、四肢 无力,就近躺在了灌木丛边。突然刮起一阵微风,落下几片树叶,其中两片 恰好掉在了神农的嘴里。神农将掉在嘴里的叶子嚼碎,吞进了肚子里。他想 ,反正已经中毒了,再中毒一次也无妨,说不定还能找到一种解毒的物质。 没想到奇迹出现了。神农吞下树叶后,慢慢地感觉舒服了很多。于是,他认 为这种树叶有检查是否中毒的作用,就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做“查叶”。此 后,神农每次感觉自己可能中了毒,都用这种叶子泡水喝。慢慢地,这种叶 子能解毒的消息在民间广泛流传,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查叶”。由于谐音 ,久而久之,这种树叶就被人们叫做了“茶叶”。 关于神农在寻找药物时中毒的传说有很多,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古书《淮 南子》中的一段记载。这段记载说他为了识别各种药物的性味和功效,经常 在自己身上做试验,有一天居然中了70多种毒,幸好都化险为夷。但是,“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就在168岁的时候,神农在现今湖南茶陵县某处 误食了一种叫做断肠草的剧毒物质,因为来不及解毒,结果肚穿肠烂而死。 神农死后,人们非常怀念这位敢想敢干、勤于实践的老祖宗,纷纷在中 药铺里挂上他的奇特画像:身高八尺,浓眉大眼,龙颜宽嘴,头生两角,身 长黑毛,腹大如盘,腰围树叶,右手握鞭,左手拿药,光着脚板。 关于神农的传说和记载确实非常感人。但是,《淮南子》中关于他一天 中70种毒的记载并不可信。古书记载,远在1 000多年前,我国的西周就设 有“医师”,他们的职责是“聚毒药以供医事”。显然,这些医师们收集的 不可能都是毒药,只能是现在所说的中药。当然,这些中药可能有毒,也可 能无毒。因此,我们推断,神农很可能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说他某 一天中了70种毒,多是为了强调,人类在发现中药的过程中曾经付出过巨大 的代价。 中药源于“吃” 既然黄帝和神农可能都不是中药的发现者,那么中药是谁发现的呢?要 准确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古人的生存状况。 在远古时代,人类没有多少药物学知识,还不懂得区分有毒的物质和无 毒的物质,他们四处迁移,无拘无束,经常走到哪里就吃到哪里,拿到什么 就吃进什么,由于饥不择食,误食了一些有毒甚至是剧毒的物质,引发了呕 吐、腹泻、昏迷甚至死亡等许多种不好的现象。如吃了藜芦导致呕吐,误食 大黄引起腹泻,吞进马钱子导致昏迷等等。当然,他们也可能偶然进食某些 物质,如止呕的生姜、止泻的山楂等,使原来的病痛得到缓解,甚至完全消 除。人们总结这些反复出现的情况,就掌握了一些植物的形态和功能,并认 识到进食某些物质能够减轻某种病痛,食用另外一些物质会加重病痛、引起 中毒和副作用。 进入氏族社会以后,这种状况又有了变化。这时候的人类不再散乱地杂 居在一起,而是有血缘关系的表亲子侄等住在一起,聚成一个个部落。为了 争夺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居住地,更主要的是为了获取充足的食物,部落之间 经常发生争斗,负伤流血的事情时有发生。在止血疗伤的过程中,出于本能 反应,人类用苔藓、树皮、草茎、泥土、唾液等涂抹伤口,久而久之,便发 现用某些物质外敷也能减轻疼痛,阻止出血,甚至加快创伤愈合,进而发现 了一些可以外用的中药。当然,外用中药的发现也可能是为了满足治疗劳动 创伤的需要,如围猎动物时被猛兽击打、抓咬或被蚊虫叮咬等。 P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