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南京大学
原售价: 15.00
折扣价: 10.05
折扣购买: 王夫之/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
ISBN: 9787305147913
婚后不久,王夫之即北上长沙,到岳麓书院求学 问道。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南宋 著名理学家张杭主教岳麓书院时期,朱熹远道而来与 张拭讲学,一时大批学子前来听讲,成为理学界美谈 ,书院达致鼎盛。明朝正德二年(1507)心学家王阳明 曾来岳麓书院讲学。可以说,岳麓书院是宋明理学的 主要开讲地和宣扬地。在明末崇祯时期,岳麓书院也 是声名远播,一批志向高远和学养深厚的学子来此访 师问道。 王夫之在岳麓书院求学期间,师从吴道行问学。 吴道行,字见可,号嵝山,湖北善化(今湖南望城)人 ,晚年成为岳麓书院最后一任山长,“以朱熹张械为 综”,治学严谨,与高士泰为至交。在校期间,吴道 行以经世致用之学教导船山,奠定了王夫之后来注重 研读经史、地理、典章制度的为学倾向。 王夫之四子王敌在其《太行夫君行述》中记述: “亡考自少喜从人间问四方事,至于江山险要,士马 食货,典制沿革,皆极意研究,读史、读注疏,于书 志年表,考驳异同,人之所忽,必详慎搜阅之,而更 以闻见证之。”大意是说,王夫之自少年时期就开始 关心经世之学,不仅考察山川地理,而且关心各种政 治、经济制度的流变和得失。 明末经世致用之学起源于崇祯年间,在阳明后学 空谈玄远的时代风气中,几社、复社中一批有志学者 开始关注“赋税、田亩、职官、选举、钱币”等具体 实际政治、经济政策制度的搜集和分辨,并陆续编撰 了一部五百零四卷的《皇明经世文编》。这是一部从 历史实际出发,总结明朝两百多年的统治经验,企图 从中得出教训,用以改变当前现实的经世致用之书。 明清易代,天崩地解,对当时学者的思想产生极 大冲击,经世致用之学更是蔚为大观。如与王夫之同 称为“清初三大儒,,的顾炎武编撰《日知录》,对 官、兵、农、刑、律等有细致详尽的研究和考察。即 便在学问宗旨上恪守阳明心学的黄宗羲也批评阳明后 学空谈误国,撰写《明夷待访录》探讨治乱之由,并 用毕生精力写作《明儒学案》,开清代浙东史学之先 声。可见,青少年时期的王夫之养成为学经世之志, 是与清明之际的经世思潮相呼应的。 在岳麓书院求学期间,王夫之结识了一批志同道 合的学子,受当时文人学士结社风气的影响,参加了 旷鹏升(字南乡)等组织的“行社”。 文士结社在明朝末年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士 大夫阶层活跃的运动是结党,一般读书青年人活跃的 运动就是结社。明嘉靖以后,大江南北及山西、陕西 个别地区经济极为繁荣,水陆交通也极为便利,因此 ,文人的社集到了明末最为繁盛。在这样的时代风气 影响下,张溥等江南士子们创立了“兴复古学、明学 致用”的复社。与王夫之同时代的黄宗羲参加过南京 的复社大会,并与复社创始人张溥成为至交;顾炎武 青少年时代也参加过苏州虎丘的复社大会。青少年时 代的王夫之也不免受此士风习气影响,喜交友结社, 举行文酒之会。 后来旷鹏升死,王夫之为之写《南乡公墓志铭》 说:“夫之等肄业岳麓,与公订‘行社’,聚首论文 ,相得甚欢”,大意是说,当时在岳麓书院学习问道 时,与旷公组织“行社”,以文会友,相交甚好。“ 行社”虽是王夫之与友人文酒之会,然所谓的“行” 仍表明注重行动、实践的意思。 在长沙学习了一段时间后,1639年,王夫之二十 一岁,回到衡阳,与郭风躇、管嗣裘、文之勇等几位 朋友组织“匡社”,王夫之有《匡社初集》诗一首。 所谓的“匡”就是匡扶社稷,匡扶天下之意。 郭风躇,字季林,湖南衡阳人,与王夫之、管嗣 裘同是崇祯壬午举人。王夫之在《家世节录》中记载 此友曾经问学于自己的父亲武夷公先生。《南窗漫记 》提及此友诗体当属竞陵体,并记载船山接受永历朝 行人司行人一职时,此友曾经劝船山不要应职。王夫 之在其《五十自定稿》中存有《再哭季林兼悼小勇匡 社旧游》诗一首。P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