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19.00
折扣价: 14.06
折扣购买: 书虫小札
ISBN: 9787108032447
黄苗子,广东中山人,生于一九一三年。著名漫画家、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书法家、作家。 早年就读于香港中华中学,八岁学书,师从邓尔雅先生。在香港时就向报刊投稿所创作的漫画作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到上海,先后在《大众画报》、《小说》半月刊做编辑,继续从事漫画创作。三十年代中期至四十年代中期,在上海、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文化活动。 解放后,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八十年代后曾担任过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文联委员,第五、六、七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 其书法作品曾在日本、英国、德国、韩国、澳大利亚以及我国台湾、香港和内地展出,并为大英博物馆收藏。 著作有散文集《货郎集》、《敬惜字纸》、《无梦庵流水账》、《青灯琐记》、《风雨落花》等,诗集有《牛油集》、《三家诗》等,美术论著有《吴道子事辑》、《八大山人传》、《画坛师友录》、《艺林一枝》等,书画集有《黄苗子书法选》、《中国书法精品选——黄苗子》、《苗子杂书》等。
读书 我认为读书应当分两种类型: 一种是消遣、陶情养性,暇日或清闲时一卷在手,优哉游哉地读。例 如《庄子》,鲁迅、郁达夫的散文,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张岱的《 陶庵梦忆》……当然历代名家的诗词文集,以至于新出的杂志,都可以这 种心情和态度去读,读时随手翻阅,遇到适合自己心意或自己想到而书中 更深透地说出来的话,其乐无穷。这样读书,既可陶冶性灵,亦可深受教 益。 另一种是专家或研究性的读书,为了工作或教学需要,对某—本书或 某一种学说,必须作深入的钻研,得句斟字酌去钻、去想。这种实用性的 读书,作为研究家肯定深有兴趣,但一般人勉强去“死记硬背”,则颇为 乏味。 宋朝两位道学家,陆象山(九渊)和朱晦庵(熹)对读书方法主张不同。 朱主张“大凡文字有未晓处,须下死工夫,直要见得道理是自家底,方住 。”陆主张:“读书之法,须是平平淡淡去看,仔细玩味,不可草草,所 谓优而柔之,厌而饫之,自然有涣然冰释、怡然理顺底道理。”所以有人 说:“朱子之教人读书,是下死工夫;陆子之教人读书,是下活工夫。” 我不懂朱、陆的理学,但从读书方法来说,我取象山。 读什么书 很赞赏一本叫《读书疑》的清人著作,此书刊于道光丙午年(—八四六 年),正是鸦片战争结束不久,太平天国起兵前夕,清皇朝的封建统治走下 坡路的时候,知识分子愤恨国势不张,于是非圣无法的思想抬头,敢于向 传统的圣教纲常挑战。《读书疑》的作者刘家龙,山东章丘人,书四卷, 可能印数不多,所以鲜为人知。书中不少精彩之论。如:“何谓圣人?费 解之书爱之而不读,难行之书爱之而不读,是圣人也。食粪土,食珠玉, 其为愚人一也。邪淫之书却不可不读,蔬食菜羹之味不可不知也,故圣人 不删郑风。” 刘家龙这番理论,看似偏激,其实有一定的道理。十九世纪末,中国 人出于炽热的求知欲,把西方国家的译著尽量搜读,一本同样的Ⅸ天演论 》,教士有教士的译本,洋人有洋人的译本,中国学者有中国学者的译本 。不但人名、地名的译法各有不同,连内容也各自依据自己的认识有不同 的译法。五十年代前后,大家争读马列主义著作,但辗转翻译,内容或译 文也不一致,朱光潜先生曾指出过一些缺失。 刘氏指出:“圣人不删郑风”(《诗经》中的《郑风》,其中有男女相 悦的情诗)的理由,也值得研究。他把淫邪之书,和“蔬食菜羹之味”作比 ,似乎是怪论,其实也不过是前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语的引 申,是正经话。“邪”书莫过于《水浒》,歌颂强盗,提倡先造反,后招 安,是一部“嗜杀”的书。但华夏之邦,真正嗜杀的是封建独裁者,是军 阀、土匪,而广大老百姓则是遭杀的对象,正宜多读几遍。 读《大学》 刘家龙《读书疑》,有一段谈到孔、孟“四书”,他认为,“周礼以 诗、书、礼、乐教士”,孔子教儿子,也只是教他学诗、学礼。宋代理学 家程颢虽然说,《大学》一书,是“入德之门”,但没有说初入学的童子 就必须熟读;朱熹作《小学》,就是不想让孩子先读那些齐家治国、道理 深奥的《大学》。自从明朝以科举制义取士,“三岁孩子即读《大学》, ‘明德’‘至善’为启蒙之说矣,遂皆安排作状元宰相矣”。《大学》本 来是《礼记》中的一篇,宋儒把它和《中庸》、《论语》、《孟子》合称 为“四书”,作为儒家的经典教材。刘家龙认为《大学》一开始就讲“明 明德”,讲治国平天下,这对于一个初入学的娃娃来说,真是对牛弹琴。 但是明朝以后,读书的人出路就是从“替圣人立言”的八股文中钻研向上 爬的道路,三岁孩子虽不懂得什么“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但他懂得念好了书,老师、父母会夸奖,将来长大做官,坐四人抬的轿子 ,于是鹦鹉学舌地瞎念一通,“遂安排作状元宰相矣”。刘家龙觉得科举 考试制度如此培养人才十分可笑,但是不要以为可笑,应当看到它的流毒 ,祸延久远。 有人说:儒家学说之所以受到历代皇朝重视,就是儒者从来主张学而 优则“仕”,只是做官,伺候皇上,当奴才,从不主张学而优则“帝”, 自己坐江山,当主子。所以几千年来在知识界占统治地位的儒学,其实就 是奴才学。曾国藩推翻了整个太平天国,重兵在握,他完全可以取满清而 代之,自己称帝,可是他是儒家出身,讲理学,他只能做宰相,不敢当皇 帝。 这是儒家学说的一面,但孔孟学说也有多面性,“民为贵”、“君视 臣如草芥,则臣视君为寇仇”,以上两说如何解释,似乎又该另写一本《 读书疑》了。 成语的“根” 有许多前人诗句,经过通俗文学——例如小说、戏曲、弹词、木鱼书 等的引用,日久便变成成语,流行民间,它的出处,便没有人知道。这正 是通俗文学的好处,丰富了民间口语,提高了语言的艺术性。当然既成成 语,我们便不必斤斤计较它的出处,但现代人都爱“寻根”,那么成语的 “根”,也不妨去寻寻。现在举几个例子:“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 明日愁。”这是唐末五代诗人罗隐的句子。罗隐字昭谏,人长得丑陋,世 传他出语成谶,浙江、福建、江西一带,老百姓相传事情怪诞的,都说: “罗衣(隐字讹衣)秀才说过。” “世乱奴欺主,时衰鬼弄人”,这两句出自杜荀鹤,杜是唐末大诗人 杜牧的儿子。人品不好,诗却自成一家,投梁太祖为翰林学士。人叫他做 “杜荀鸡”。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是冯道的句子,冯道是五代的大官僚 ,一生历事唐、晋、汉、周四姓十君,在相位二十年,“视丧君亡国,未 尝介意”。这位自称“长乐老”的无耻之徒,诗词却有一手。这两句“但 知行好事”,也是冯道的违心之论。 “闭门不管庭前月,吩咐梅花自主张”,这明清流行小说喜用的句子 ,却是南宋陈郁的诗。至于“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理他人瓦匕霜”出自何 处?一时记不起来。P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