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科普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2.80
折扣购买: 该死的粒子(理趣阅读司南)/全民科学阅读丛书
ISBN: 9787110093856
尹传红,《科技*报》评论理论部副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著有《幻想:探索未知世界的奇妙旅程》《吃的困惑》《樱桃树上的梦想》等书。获得过**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科普类)、“全国**科普作品”奖。曾被授予“**科委青年业务标兵”“全国**科技工作者”“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个人”等称号。
活出有深度的人生 威尔·杜兰特/《论生命的意义》 2013年新年前后,一段有关“活着”的佳话在网 媒上传递,感染了许多人。事情的起因是,一个来自 单亲家庭、身患白血病的四川女孩宋静,历经9次化 疗后萌生了放弃的念头。就在此时,她读到好友赠送 的余华小说《活着》,心中有了共鸣,决意继续进行 治疗,同时表达了想见见余华的愿望。为此。她母亲 印了200份传单在街头发放。媒体报道后,余华与宋 静取得了联系,鼓励她“要好好活下去”,并通过朋 友帮她选定了北京的一家医院,还给她捐款10万元用 于治疗。 两人见面时,女孩向作家提出了一个问题:“活 着对于我们这种生过病的人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呢? ”余华的回答是:“其实活着是生命对你的要求,不 是你对你自己的要求。生命要求你活下去,要求你承 担这样的责任。我当时写这本书,就说这个人(福贵) 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的,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 活着。当时有很多人批评我,说我宣扬‘好死不如赖 活着’,一种错误的理念。” 《活着》这本书很薄,然而,它的内涵却很丰富 、厚重。这里介绍的《论生命的意义》一书,亦如此 ,并且也有一段“故事”。 1930年秋的**,当时已颇有些声名的美国历史 学家、哲学家威尔·杜兰特(1885—1981),正在纽约 自家门前清理树叶,一个衣着体面的男子走了过来。 他以平静的口吻告诉杜兰特,他准备**,除非这位 *人尊敬的人生导师能够充分说服他。杜兰特跟他讲 了很多活下去的理由,可他看起来却**无动于衷。 他木然走开,从此再没露面。 这件事令杜兰特深感震惊,也不能释怀。后来他 了解到,1905—1930年这25年间,美国共有284142人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深入思考这个哲学上 的永恒问题,杜兰特忽然心生一念:何不请教一下各 界名人,他们究竟是怎样看待生命的意义的?把他们 的答案整理出来,再补充一些自己的思考,形成一本 书,是不是就可以回答那个找上门来的求助者的问题 了? 1931年7月15*,杜兰特从纽约分别向美国** 和世界各地他所敬仰的一些知名人士发出了一封信。 在信的前半部分,他先以诗人的语言,概略地表达了 他自己对人类生存价值和意义的怀疑,然后换用哲学 家的语言提问,请各位名流“指点迷津”——不仅让 他们从抽象意义上回答生命的意义这一基本问题,也 请他们讲述如何找到自己生命中的意义、目的和满足 。 可以想见,答案五花八门。 英国戏剧家萧伯纳在一张明信片上写下了一个* 简单的答复:“我怎么会知道?问题本身有意义吗? ”美国探险家斯蒂芬森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如果 可以说没有人找到生命的意义,我们也同样可以说没 有人能够证明生命是没有意义的。也许问生命是否有 意义本身是个没有意义的问题。” 美国批评家门肯的回答率性又可爱:“您问我的 问题简单说来就是,我的人生获得了什么满足感,以 及我为什么要不断地工作。我不断地工作和母*不停 地下蛋原因是一样的。每个有生命的东西都有一种虽 然说不清楚、但却强有力的冲动,要积极地履行某种 职责。有生命就要活下去。”时年25岁的美国女网球 手穆迪的回答也直截了当:“我心里的不安分有着一 种特殊的意义。……对我来说,如果我能做些什么, 让我心中的不安分有所寄托,生活便有了意义,有了 趣味,有了快乐。” 美国教育家霍普金斯的回答富有诗意、耐人寻味 :“人类生命之所以可贵,在于它提供了各种各样的 机会。要是偶尔有那么**,你可以看见一望无际的 蓝天里飘着朵朵懒洋洋的彩云,天气不冷也不热,大 地上的树木*地青翠欲滴,院子里百花盛开,天亮时 可以听到各种鸟儿清脆的歌声,我不相信你还会在那 里质疑人生。这些都是无法用价值来衡量的体验,但 是他们足以让任何正常的人感到活着本身都是了不得 的特权。” 在印度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拉曼看来,“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一时的欢愉,也不在于明天会怎样 。人脑的能力是有限的,无法了解世界无尽的秘密。 不过,我也认为活着就得尝试。……思想与科技是我 的人生和活动的主动力。”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