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细说趣说万事万物由来(典藏本)(精)
ISBN: 9787550290037
中外节日:一种纪念,一种喜庆 除夕:昼夜交替,除旧换新 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上, 因常在阴历腊月三十,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除是除 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 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 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除夕是中国 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除夕这一天,家里家 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春联、年画 ,挂门笺,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图案的新衣。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 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疠之鬼”,这就是“除 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 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另外,除夕在台湾被称为“过年日”。这一天的 午后,人们在厅堂神龛前上供牲体。到了晚上,合家 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接着是“围炉”,也就 是吃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一桌,桌上摆满菜肴 ,桌下放置火盆,“围炉”为除夕带来热烈的气氛。 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远、再忙也要赶 回家团圆。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为 了给长辈们添福寿,不能早睡。据说坐得越久,长辈 的福寿越长,这是表示孝心。 春节:农历新的一年开始 农历的正月初一是春节,也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新的一 年开始。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 的祭神祭祖活动,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 。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 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 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 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 “三元”;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解释:“正月朔日,谓 之元旦。”《说文解字》中对“旦”字的解释为:“ 从日见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 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为它分别表示一年的第一 个早晨,正月的第一个早晨,所以称“元旦”和“正 旦”。 除上述称谓外,春节还称“开年”“开岁”“芳 岁”“华岁”等,在诸多称谓中以称“元旦”最普遍 ,时间最长久。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 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 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 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春节和年的概念,最 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 年”。甲骨文中“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金文中 的年字则为预祝丰收喜庆的日子;《谷梁传》说:“ 五谷大熟为大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 ”。人们在立春前后的正月初一这一天,欢聚庆祝, 一起过年。 民间还有这样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 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 居海底,每到除夕,便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腊月三十,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 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有一年的腊月三十,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 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 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 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 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