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的中国(外国记者亲历的中国抗战)

抵抗的中国(外国记者亲历的中国抗战)
作者: 方明
出版社: 团结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7.70
折扣购买: 抵抗的中国(外国记者亲历的中国抗战)
ISBN: 9787512633605

作者简介

方明,祖籍湖北黄冈。生于黑龙江,少年在北京度过。196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附中。下过乡,当过工人。1978年至1982年就读于湖北大学历史系。现任湖北省地方志学会副会长。历年除工作中份内的编辑出版业务以外,有《武汉旧日风情》、《武汉掌故集粹》、《中国近代史话》、《壮怀激越古荆州》、《百年通俗演义──艰难探索》、《荆楚星》、《湖北省情概览》、《中国海空军抗战纪实》、《黄埔将领恩怨录》、《殊战──抗战时期军统的秘密行动》、《国殇(六)──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大撤退秘录》、《国殇(九)──抗战时期的外交风云》等十余部著述出版问世。并发表人物传记、报告文学等数十篇,共计约四百余万字。

内容简介

第一章历史有它自己的真实 战争对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的下一代人来说,已 经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了。 战争的场景除了我们在影视镜头中有一些肤浅甚 至是错误的感受以外,我们是难以想象它的血腥和惨 烈的。尤其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包括中国的抗日战争。 那次大战波及了61个国家和地区,占当时世界近 百分之六十的17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各国的参战兵力 超过了1亿人,有3210多万军人死在炮火中,4430多 万平民丧失了生命,死亡总人数在7600万人左右。还 有3000多万人因战火流离失所。 在我们所处的2l世纪,大规模的战争已离我们远 去,我们在享受着和平和宁静、幸福,任何人都不愿 意回到那些血与火的年代。 痛,容易让人清醒,也容易让人忘却。对一个国 家和民族,尤其是对一支军队而言,最怕丧失痛感。 所以,我们才要不时地回顾那些苦难的岁月,让我们 不至于麻痹或淡漠。 对于西方人来说,中国是一块遥远而神秘的土地 。那里的社会制度、历史、风俗习惯、自然状貌完全 是另一个样子。中国人有着他人不习惯,甚至是不理 解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更不要说,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这个引起他们 强烈好奇心的国度,正在遭受另一个对他们来说,也 同样是神秘莫测的国家——日本的侵略和蹂躏。 而作为特殊职业的记者,当然就更是想前往这个 国家去一探究竟了。 人们常说“旁观者清”,其实,旁观者也未必能 “清”。 任何人看待和分析一个事物,总是离不开他的民 族和国家立场,离不开他的文化传承、社会背景、价 值观等因素。俗话说“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但话 又说回来,有旁观者对身陷其中的人或事作一番评价 或引导,总不是一件坏事。当事者可以从中受到启发 和警醒。 中国的抗日战争不是孤立的。尽管一开始中国在 单独抗击日本法西斯,但珍珠港事件后,中国战场便 和整个世界的反法西斯大局联系在了一起。 不论是战争初期还是中后期,战争总会是新闻界 采访或报道的最大热点。 抗日战争中,有众多外国记者在中国进行采访, 他们用各自独特的视角,报道和分析了中国的抗战, 反映了中国军民的奋勇精神,解析了国民政府内部的 黑幕,展示了不为外界所知的根据地的情况,汇集了 中国政府和同盟国之间的微妙外交关系。 每当我们回顾历史,总会有这样的一种经历—— 迷失在浩瀚的文字史料中。曾有无数的亲历者、新闻 记者、历史学家以及爱好者用自己手中的笔来回忆、 描述、研究、考证历史。于是,历史就常常变成了胡 适先生口中的“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但不管怎么说,历史总还是有它自己的真实。 笔者试图通过这本书从这些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 ,或穿梭于政界、或冒枪林弹雨在前方、或深入灾区 探访苦难、或生活在根据地的外国记者的笔下,去寻 觅七十多年前那场战争的痕迹。 1937年7月7日,以卢沟桥事变为标志,抗日战争 全面爆发,中国迅速成为全世界注目的焦点,由此, 大量的外国记者蜂拥云集于中国,对中国的战况和政 局进行报道。他们的行迹遍及中国的各大城市、各大 战场以及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报道中国人民保卫 家园、抗击侵略者的斗争实况。 其中著名的有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夫人海伦 ·斯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艾格尼斯·史沫特 莱、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哈里森·福尔曼、杰克· 贝尔登、西奥多·怀特(白修德)、蒂尔曼·德丁、 哈利特·阿本德、阿·斯蒂尔、吉姆·米尔斯、莫里 斯·哈里斯、耶茨·麦克丹尼尔;英国记者詹姆斯· 贝特兰、冈瑟·斯坦因;德国记者汉斯·希伯等。 抗战时期,外国记者在华活动的区域主要有三大 部分:国统区、抗日战场和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 地。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