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纺织
原售价: 72.90
折扣价: 44.50
折扣购买: 情绪稳定的父母养出幸福的孩子
ISBN: 9787522901251
韩成范 ●教育学硕士,专注于脑科学领域的研究。于1998 年创立"儿童创意开发研究协会",后更名为“大脑创意研究协会",经营逾20年。举办儿童创意开发、未来核心能力、自尊感教育、情感教育等相关讲座,持续20多年不间断。 ●2012—2014年担任韩国教育部“教学课程评审委员会”委员,荣获韩国教育部举办的“创意暨品格教学研究会”全国优等奖及教育部长奖。著有《迈向创造力》等养育类书籍。 ●目前在韩国光州市某国立小学担任校长。
第 1 章 认识情绪才能看见孩子 父母的角色从情绪教育开始 与其处罚孩子,让他独处反省,不如让自己稍微休息一下,好好觉察我们内在的需求和真实的自己。 ——切丽·胡贝尔(Cheri Huber) 理智上,我们都知道怎样的父母才是好父母。例如,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不催促孩子,尊重孩子的决定,即使孩子不听话也不生气……然而,做到这样并不是 件容易的事。比如,当孩子在家里一直打游戏,父母一开始对孩子好言相劝:“该休息了吧?”但孩子口头答应后,继续玩个不停。最后父母忍不住大声斥责孩子,孩子悻悻然地回了房间。我们很容易忘了想要当温暖型父母的初心, 最终变成另一个自己。我们明明是想法的主人,但为何行为不受意志控制? 人们的情绪经常凌驾于理智之上。在理智上,父母知道“对孩子说话应该要温柔一点儿”,内心却难以遏制对“为什么孩子这么不听话”的愤怒;对孩子大发雷霆后,难过的 情绪涌上心头,也可能会对自己无法控制一时的“怒火”感到懊恼。事实上,想法并不是大脑的主人,情绪才是。要想找到控制情绪的开关,管理好情绪,必须对情绪有正确的理解。唯有接纳和觉察情绪,不让情绪背离意志,才能调适情绪。但问题是,从来没有人教我们认识情绪。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理性”和“感性”两种思维,在现代脑科学中,虽然难以明确界定何谓理性,何谓感性,但可以从普遍的认知中进行观察。理性是指具有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例如,要让4 个孩子均分一个比萨,必须将比萨饼分成 4 等份。假设其中一个孩子吃掉 2 份,其他 3 个孩子吃剩下的 2 份,这就是不合理的。学校教授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合理判断事物的能力,锻炼理性思维。 然而,孩子在学校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情绪管理教育。教科书中提到与情绪有关的内容,大多是教孩子在遇到某些状况时,如何应对处理。例如,在一年级的社区认识体验课程中,孩子们学到的是必须遵守的规矩,如放学后要排队出校门,说话要轻声细语等。然而,情绪其实是一种内心感受,如开心、愤怒、悲伤、喜悦等。没有人告诉我们愤怒是什么,愤怒的情绪涌现时,内心的状态如何?这时候该怎么做?翻开教科书,我们一般也找不到答案。 除此之外,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多表达喜悦、感恩等正面情绪,压抑、悲伤和愤怒等负面情绪。难过时哭泣是很正常的,但我们的文化却不允许我们悲伤。上小学时,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男人一辈子只能哭 3 次”,即出生时、父母过世时、国家灭亡时,只有在这 3 种状况下可以哭泣。孩子如果和朋友玩耍时哭了,会被嘲笑是“爱哭鬼”。我们从小就被灌输这种观念,认为表达负面情绪是很丢脸的行为。 我们都知道发脾气是不好的,却不知道该如何控制脾气。大家都说,不管再怎么生气,都要忍耐再忍耐。但忍到最后,却导致“火病”上身。“火病”是韩国人特有的疾病,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曾在 1996 年将火病定义为“韩国特有的文化综合征”。“火病”的主要症状是胸闷、喘不上气、体内火大。过去这些症状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和女性,但最近许多报道显示,现在也有不少小学生或中学生罹患“火病”。 如果不想让孩子承袭这种压抑情绪的文化,父母必须先学会认识情绪。倘若父母一直身陷负面情绪未能消解,就会引发孩子的焦虑,而孩子的焦虑又会让其自身的情绪温度升高。即使父母是想保护孩子远离伤害,不希望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才压抑内心的焦虑不安,也往往因为沉浸在自己的负面情绪里,而无意识地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如果父母像这样单方面把不安和焦虑投射在孩子身上,就会让孩子陷入无力感。到最后,孩子可能会无意识地承袭父母的情绪,如悲伤或愤怒。 因此,情绪教育是父母必须学习的课题。父母必须先觉察自己的情绪,清楚如何处理不受控制的情绪、降低紧张的情绪,然后静下心来思考,在亲子关系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作为父母,为了自己和孩子的幸福,我们应该让一直被压抑的情绪浮出水面,重新认识它们。研究进化论的学者说过:“情绪是远古时代的祖先通过基因遗传给我们的生存方式。”情绪既是想法和行为的出发点,也是它们的方向。正视情绪问题,是降低情绪温度的第一步。 从脑科学读懂脑科学 行为受情绪支配的原因 想要了解情绪影响心情和行为的原因,必须先清楚情绪是如何构成的。“稀树草原假说”是常见的心理学理论之一,最早由进化心理学家戈登·奥利恩斯(Gordon Orians)提出,许多研究进化领域的学者均认同这个假说。根据“稀树草原假说”,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已逾 700 万年,但在近 1 万年以前的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类似非洲大草原的自然环境中,以狩猎采集为生。那么,近 1 万年之前那段长达 699 万年的时间之于人类具有什么样的意义?这意味着人类大脑的基本回路,是依据过去 699 万年的生活模式建构而成的。在这 699 万年里在非洲大草原以狩猎采集为生的人类祖先,正通过遗传基因影响着现在的我们。 这里的重点在于,我们承袭了人类祖先大脑的基本回路。不妨观察一下家中的电灯线路吧!当你打开卧室的电灯开关时,卧室的灯会亮;打开客厅的开关时,客厅的灯会亮。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在肚子饿时会心情不好,想吃东西,这是大脑设定的基本回路。如果一个人在肚子饿时感到开心,说明他的大脑出现了异常。 生气时手心冒汗、面目狰狞、心跳加速;遇到令自己开心的事情时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心情变得愉悦。这些也都是承袭自祖先的大脑回路设定。 因此,不管你再怎么努力想当温暖型的父母,在看到孩子沉迷手机游戏时,生气都是理所当然的反应。看到伴侣袜子乱扔,没有人会高兴地大喊“这真是太棒了!”遇到好久不见的朋友,而他一直炫耀自己的孩子,表面上我们虽然点头称赞,但心中早已“妒火中烧”。即使知道对方说的是对的,却还是听不进去;我们的大脑提示要放下,内心却依旧很难受。这些全都源自人类祖先大脑设定的基本回路。 当理性思维和情绪发生冲突时,后者通常会战胜前者,这是由我们大脑的结构造成的。根据进化论学者提出的假说,人类在之前的 699 万年的时间里都是靠情绪生存的,直到近 1 万年才开始发展理性思维。进化论学者以此为依据,认为在这 699 万年的时间里,人类的大脑状态与动物近似。换句话说,人类祖先的大脑回路,和动物一样都是靠本能和情绪采取反应。然而,在过去这 1 万年里,掌管思考的大脑皮质迅速发展, 造就了今日的文明。但远古祖先与情绪有关的遗传基因仍深嵌在我们体内。 刚萌芽不久的理性思维符合 21 世纪的环境,但产生情绪的大脑结构却是根据原始时代的时空背景设计的。因此,要理解现代人的情绪,必须追溯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 回想一下学生时期教科书里有关旧石器与新石器时代的内容。当时大部分人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居住在洞穴或河边用木头搭建的房子里。女人在洞穴附近采集果实和蘑菇,男人则到丛林里狩猎。如果一个地方食物不充足,他们会迁徙到另一个地方。他们用动物皮革、树叶等物品遮挡裸露的皮肤,用火取暖、烹煮食物,这是我们所知道的原始人的生活状态。 仔细观察远古祖先的生活状态,我们会发现情绪的产生都与生存有关。换句话说,无论是负面或正面情绪,出发点都是为了生存。试着探讨不安的情绪吧!远古祖先面临的最大难题是饥饿,他们必须通过采集和狩猎来保证温饱,即使周遭危机四伏。在文明发达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信息区分有毒植物,但在当时没有这些信息,人们即使吃了采集到的食物,也会担心它们是否有毒。此外,就算是在猎捕兔子或鹿这类温顺的动物时,人们也总是提心吊胆,害怕随时会有猛兽出现。在远古祖先中,有些人容易心生忧虑,有些人不会。谁的生存概率更高呢?答案是容易心生忧虑的人。因为这类人会随时做好准备,保护自己,远离危险。身为幸存者的子孙后代的我们,也因此承袭了这种不安的情绪。在遇到严重的雾霾天气时,我们因担心健康问题会戴上口罩;当孩子成绩退步时,我们又因担心孩子的未来而陷入焦虑,这些都是正常的反应。 那么,愤怒的情绪又是如何出现的?要想理解愤怒的情绪,必须先知道愤怒与不安的差异。不安是被对方勾起自己内心的担忧,愤怒则是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感受,想把自己的情绪信息传达给对方。但当事与愿违时,人的心里会涌现出不舒服的感受,把这种感受用具有攻击性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是愤怒。 我们的祖先在狩猎时,有时会遇到猛兽。他们一开始会示意猛兽不要伤害自己,但如果猛兽还是朝自己扑过来,此时就必须采取攻击性行动来击退猛兽。攻击性强的人得以幸存,攻击性弱的人无法存活。当我们的祖先无法独自击退猛兽时,也会集结众人的力量一起对付猛兽。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同伴被猛兽伤到,愤怒的情绪就会更为高涨。这种愤怒的情绪就会衍生出报复行动,随着报复行动的展开,斗争也可能变得残忍。 人们为了生存产生的情绪被称为“基本情绪”,如不安或愤怒。心理学将快乐、悲伤、厌恶、惊讶、愤怒、恐惧视为人类的 6 种基本情绪。不过,根据研究显示,基本情绪的种类正趋于增多。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个心理学研究团队在 2017 年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文章称:人类的情绪可能多达 27 种,包括钦佩、崇拜、欣赏、喜悦、愤怒、焦虑、敬畏、尴尬、厌倦、冷静、困惑、轻蔑、渴望、厌恶、痛苦、狂喜、嫉妒、兴奋、恐惧、内疚、怀旧、骄傲、痛恨、浪漫、悲伤、满足、性欲、惊喜、怜悯及优越感等。 ●韩国教育部“教学课程评审委员会”委员,“创意暨品格教学研究会”全国优等奖及教育部长奖获得者韩成范30年一线经验的淬炼之作。 ●从案例分析与脑科学原理阐释两大视角着手,告诉我们情绪稳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成为情绪稳定的父母。 ●40个视角,带领我们成为情绪稳定的爸妈,撑起内在安定的小孩。 处罚孩子独处反省,不如让自己稍微休息一下, 好好觉察我们内在的需求和真实的自己 大多数时候,孩子希望的是你能爱他原本的样子,而不是花时间纠正他的错误 孩子向来不擅长好好听大人的话,但模仿大人倒是很有一套 我们每天都需要拥抱12次,不只是身体上的拥抱,也可以用言语、眼神甚至是氛围拥抱 说话声调越高,语意越容易被曲解 与其批评孩子,不如做个榜样 …… ●湛庐文化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