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声惊醒虢国梦/考古中国

炮声惊醒虢国梦/考古中国
作者: 刘社刚|主编:赵会军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
原售价: 26.00
折扣价: 18.70
折扣购买: 炮声惊醒虢国梦/考古中国
ISBN: 9787507832563

作者简介

刘社刚,男,1966年生,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人,吉林大学考古系博物馆学专业,本科学历,中共党员,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曾参与三门峡市博物馆、虢国博物馆及渑池县博物馆等30多个陈列展览的设计制作;主持的“虢国墓地遗址及出土文物陈列”于2001年荣获河南省优秀陈列奖,2003年荣获第五届全国博物馆陈列十大精品奖;担任《虢国墓地的发现与研究》、《三门峡虢国文化探秘》两书的副主编,发表《论虢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从两周金文看虢国的对外联姻》等30余篇论文。

内容简介

考古队员来到三门峡上村岭,用洛阳铲在会兴镇西侧的湖滨车站工地进 行全面钻探。谁料,第一铲下去,就有了惊人的发现—— 竟然探到了一个墓葬群:墓葬一个接着一个,相当密集而没有重叠打破 现象。专家们据此推测,这里可能是个很大的墓地。林寿晋立即将这一重要 情况汇报给夏鼐队长。夏鼐指示组织一支精干的队伍,抓紧发掘。进一步的 钻探发掘验证了此前的猜测,这是一处总面积约56 000平方米的大型墓地。 这个发现让所有考古队员激动异常。当时,三门峡条件相当艰苦。用考 古队员编的一首顺口溜来形容就是:“马路不平,电灯不明,夜晚狼嚎,风 沙满城。”特别是上村岭,距离黄河不到1 000米。两边都是深达百米的沟 壑,野草杂树丛生,十分荒凉。夜深人静,常常可以听到野狼嚎叫。这时, 已入冬季。上村岭上格外的寒冷,气温常常在零度以下,帐篷内外相差无几 。白天,队员们穿着棉衣棉裤,迎着寒风下到墓坑清理,晚上还要整理文字 和绘图,桌椅不够,就趴在床板上工作。每逢下大雪,雪花又经常钻到帐篷 里,被窝里也是冷冰冰的,令人彻夜难眠。尽管条件非常艰苦,但考古队员 仍然是热情高涨,精神饱满,乐在其中。 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着,所有人都急于知道,这是什么人的墓地。 在前期钻探的部分墓葬里,有一个编号为M1052的大墓非常引人注目。 该墓南北长5.8米,东西宽4.25米,深达15.3米,是已钻探墓葬中最大的一 座。 它能不能告诉人们这片墓地的秘密呢?队员们决定从这座大墓开始发掘 。 这是一座土坑竖穴墓葬,两棺一椁。墓主人使用了三重棺椁。这说明了 什么呢?古代的棺椁制度是有严格的等级规定的。其实作为木棺的葬具最初 就是为了保护尸体,到商代逐渐演变为体现贵族等级贵贱的棺椁制度,至周 代,棺椁制度有了更加严格的等级规定。《礼记·檀弓上》云“天子棺四重 ”,郑玄注:“诸公三重,诸侯两重,大夫一重,士不重。”《礼记·丧大 记》记载:天子棺椁四重,诸侯三重,大夫两重,士一重。文献所载的棺椁 制度虽有差异,但其所规定的等级制度却是一致的。这座大墓使用三重棺椁 ,说明墓主的级别至少应该是个大夫。显然,它不是一座普通的墓葬。 墓穴没有被盗墓贼光顾,所以揭开棺盖,器物的分布基本都呈现在面前 。 外棺盖上:三十多件石戈。 外棺四周:1件蚌泡、214件石贝和25件铜铃,都有穿孔,系棺上的缀饰 。 椁室内东北角:青铜器皿、一套编钟。 椁室内西北角:一大堆车马器。 东西两侧:兵器。 看着丰富的随葬器物,考古人员十分激动。根据随葬青铜器的形制及纹 饰可以初步断定,这是两周时期的墓葬;但究竟是哪个国家的呢?大家非常 希望能在铜器上发现铭文,于是把目光都集中在墓室东北角那堆青铜器上, 仿佛揭开墓葬秘密的金钥匙就藏在下面。 队员们小心翼翼地开始逐层清理。 一件铜鼎出来了,又一件铜鼎出来了,一件铜鬲出来了,又一件铜鬲出 来了……一些心急的人不停地用小刷子刷去泥土,希望看到那些几千年前祖 先使用的文字。然而,几个小时过去了,一大堆青铜礼器也从地下吊了上来 ,结果却令人很失望:清理出的26件青铜容器,没有一件上面有文字;还有 一套由九件钮钟组成的编钟,也没有发现文字。 尽管没有明确的文字提示墓主所属,但保存完整的七件列鼎却告诉了人 们另外的事实。七件列鼎组合齐全,大小依次递减,形制和纹饰都一样,是 名副其实的列鼎。最大的一件鼎高36厘米,腹径36.5厘米。同时,还配套出 土有六簋、六鬲。根据西周礼器组合制度,天子用“九鼎八簋八鬲”,诸侯 “七鼎六簋六鬲”;而且,鼎的大小也是等级身份的一个象征。七鼎六簋六 鬲,组合配套齐全,据此可以断定。这应该是一座两周时期诸侯国君的墓葬 。 能够发掘到年代久、级别高而且未被盗掘的大墓,队员们都很惊喜。遗 憾的是尚不知道这到底是谁的墓葬。 据史料记载,两周时期活跃在这片土地上的先后有焦国和虢国两个诸侯 国。 那么,这个墓地属于哪一个国家呢? 当考古人员在西侧的椁壁清理出两件上下重叠的铜戈时,梦寐以求的事 情突然发生了,“有字!”一个队员拿开铜戈后大喊一声。在场的人不约而 同地扭过头,看着他,个个露出不可能的神情。“骗人的吧?”“真的,不 信,你们看!”这时,众人迅速围拢过去。仔细辨认,果然在戈的内壁上, 整齐地排列着两行六个字。一个人读出声来:“虢太子元徒戈。” 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