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代的百位中国科学家(1)

跨越时代的百位中国科学家(1)
作者: 编者:张佳静|总主编:张藜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45.80
折扣购买: 跨越时代的百位中国科学家(1)
ISBN: 978750467146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周培源(1902—1993),江苏宜兴人。1955年当 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和 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湍流模式理论的奠基人,被称 为世界当代流体力学四位巨人之一;著名的社会活动 家,曾任北大校长、中科院副院长、中国科协主席等 职,曾出访多个国家和地区,接待过许多重要外宾, 被誉为“杰出的民间外交家”;杰出的教育家,许多 著名学者都曾受教于他:彭桓武是他培养的第一位研 究生,王竹溪、林家翘都曾跟随他做研究,杨振宁、 钱三强、何泽慧都曾听过他的课。由于贡献杰出, 1980年周培源获得美国普林斯顿法学博士的称号, 198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0年和1985年 两次获得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具有卓越贡献的校友 ”奖。季羡林先生曾这样形容周培源:“在晚辈眼中 ,望之如神仙中人。” 时至今日,周先生已离世二十余载,后生如我们 ,望他更似神仙中人。2016年8月28日,为周先生诞 辰114周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他的学术成长历 程,值得我们反复思量。 聪慧少年郎 入清华学校 1902年8月28日,周培源出生于江苏宜兴县(现 宜兴市)芳桥乡后村,他家是书香门第,家境殷实。 其父周文伯是清朝秀才,为人正直,很受乡人尊重。 周培源三岁半时便入私塾受启蒙教育,在私塾念了四 年多后,1910年,一个出过洋的进士在家乡办了一所 洋学堂,父亲认为洋学堂比私塾教育进步,便让他转 学。辛亥革命爆发后,帝制结束。周父外出经商,年 幼的周培源随他离乡,先后在南京、上海等地求学。 1918年春,周培源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 ,这是美国人办的一所教会学校,收费很高。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周培源也满怀热忱地参加了上 海地区的“五四”运动,但这场运动触怒了校方,开 除了几十个学生,周培源是其中之一。被开除后,周 培源回到老家自学,因受不了父亲经常的责备,又不 愿闷在家中,便常在芳桥的潮音寺内读书看报。某天 ,他在报上偶然看到一则版面很小的招生广告,得知 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江苏省招收5名插班生 的消息。 勤学加上他的聪慧,1919年,周培源以优异成绩 考入清华学校中等科(相当于现在的初中)。很多年 后,周培源还饶有趣味地回忆道:“那则报上的招生 广告只登了一天,而且是非常小的一条消息,居然被 我看到。” 在清华就读期间,周培源对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并逐渐崭露头角。在读高等科三年级时,他写了人 生中第一篇学术论文——《三等分角法二则》,由此 开启了长达70余年的科学研究工作,该文后经数学教 授郑之蕃推荐,发表于《清华学报》上。周培源曾写 道,郑之蕃是他“青年时期最好、最尊敬的老师”, 并称这位老师的教导对他后来“立志一生攻读理论物 理学与数学,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24年,周培源从清华学校高等科毕业,并获庚 子赔款留美基金,随即踏上了异国求学的旅程。 习理论五路 随科学大师 早在1919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因日食得到证实 ,引起世界轰动,国内也掀起了介绍和传播相对论的 高潮,周培源受此激励,迷上了物理学。他曾抱有“ 工业救国”之梦,但最终去了有美国“中西部哈佛” 之称的芝加哥大学,决心攻克理论物理学。 那时的芝加哥大学,有19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 得者迈克尔逊教授和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密 立根教授,周培源原想跟随这两位在相对论领域卓有 建树的学者学习,由于当时消息不灵通,当他抵校后 才知,两人已离校。虽未如愿,他仍异常勤奋地求学 ,以插班生身份入数理系二年级,暑假仍选课,很快 便修满了学分,做硕士论文。1926年3月和12月先后 获得该校数学物理学学士学位、数学硕士学位。 在芝加哥大学苦读两年后,1927年初,周培源又 到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次年便获理论物理博士学 位,并获得毕业生最高荣誉奖。从1924年秋到1928年 ,加上在清华高等科的两年学习(注:当时清华高等 科的三四年级相当于美国大学的一二年级),周培源 仅用了五年半时间便拿下了学士、硕士、博士3个学 位,这在清华学校留学生史上是空前的,这是他在美 国求学期间勤奋刻苦的结果。 1928年秋,周培源赴欧洲,先后跟随两位日后的 诺贝尔获得者海森堡(1932年获奖,量子力学奠基人 )、泡利(1945年获奖)从事量子力学研究。1929年 9月,在结束了5年美欧求学生涯后,周培源在清华大 学校长罗家伦的邀请下回国,成为清华大学物理系最 年轻的教授,时年27岁,且是清华大学第一位理论物 理学家。在回国与否这件事上,周培源从来没有犹豫 过,他曾在给美国朋友的信中十分清楚地写道:“我 们这一代人是拿着国家的钱出来留学,我们就是要回 来做事。” P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