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2此地不宜久留)

正午(2此地不宜久留)
作者: 正午故事
出版社: 台海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2.40
折扣购买: 正午(2此地不宜久留)
ISBN: 9787516810019

作者简介

正午故事,前身是“界面·长篇”,创建于2014年9月,隶属于界面新闻旗下,是互联网上的非虚构原创平台。 正午致力于故事的发现和实现,希望能避开热点和头条,寻找那些不为人知且富含意义的线索,被主流媒体忽视的角落。这些暗藏于时代浮层之下的故事,将交给一群拥有才华和**的作者去叙述和记录,并以*合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有些是文字,可长可短,有些是影像和美术、音频或其他多媒体。我们希望每一个故事都值得流传下去。

内容简介

李方乐个子瘦小,脑袋比起身子来,大了一号, 脑门尤其大,前额鼓出一块,在灯光下发亮,两侧是 半寸长的白发。虽然已经72岁,但是走惯长路,行动 十分敏捷。说话时有点不好意思似的,他并不直视, 但是上海口音的普通话,条理清晰,一样一样,按照 顺序折好了放在脑子里。年轻时,他必定是个聪明伶 俐的工人。 都说上海人门槛精,李方乐表现出的是上海人的 另一面:极有分寸。每次见面之前,一定会电话确认 ,提前五分钟到。热情,却也*不过分。有时也会礼 貌地露出小心思:“现在也不兴问女士的年龄了…… ”然后歪着脑袋等我回答。 李方乐不抽烟不打麻将,生活过得简单。除了去 同事的公司兼职,赚一份应酬零花的收入,他*大的 娱乐,就是看展览。 每年年初,李方乐请经理上网,把全年的展览找 出来,他挑出自己喜欢的,打印出来,依次去看。这 些展览大部分跟机械有关,机*、模具、太阳能、自 行车……一般免费,只有一次,李方乐花一百块,看 了一场游艇展。同事见他喜欢,送了他一张三千块的 赛车票,是**台附近的位子。但是,他看着车以极 高的速度在场内转来转去,觉得很没意思。2014年轰 动上海的莫奈展,李方乐也看了。抽象画么,他觉得 自己不大喜欢。 2014年,李方乐看得*过瘾的一场展览,是卡地 亚的钟表展“瞬息·永恒”。 十年前,李方乐曾在上海博物馆看过一场卡地亚 的展览。那场展览以珠宝为主,钟表很少,只占一个 橱窗。李方乐看到一座钟,形似大门,钟盘两边是两 根白色圆柱,撑起底座和门檐。看标识,这座钟叫做 “门廊”。让李方乐奇怪的是,一般来说,时针分针 背后,总能看到机芯,因为机芯带动指针的转动,但 是在这座全然透明的钟盘之中,他只看到两根针腾空 旋转,后面空无一物。随便李方乐怎么找,就是找不 到机芯在哪里。 仔细读橱窗边的说明,李方乐才知道,这是卡地 亚**的“神秘钟”。这座钟的奥妙在于:它打破了 指针与机芯相连的技术惯例,把指针固定在水晶表盘 上,成为整体,当机芯连接表盘,带动表盘整体转动 ,也就带动了分针和秒针。 1912年,工匠莫里斯·库埃(Maurice Couet)制 造出**座神秘钟。当时,欧洲的贵族像一百年后上 海的退休工人李方乐一样,围着神秘钟,想要找出这 一魔术的谜底。神秘钟从此成为卡地亚钟表的象征。 很长时间内,卡地亚严守这一工艺的秘密,就像可口 可乐的秘方一样,让悬念成为神话的一部分。一百年 后,李方乐在这个悬念前徘徊不去。到底技术上如何 完成呢?橱窗边的说明无法令他满足。他每天琢磨这 个问题,连看了三天展览。 2014年,卡地亚钟表展宣传册的封面,就是李方 乐十年前看过的神秘钟。不用说,他是一定要去的了 。 这年夏天并不很热,霾却比往年严重。卡地亚的 展览选在黄浦江东岸的上海当代博物馆,这里原本是 一座电厂,至今仍留着高耸的烟囱,作为标志。世博 会期间,电厂改建为法国馆。世博会结束,荒废了两 年之后,改建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这年晚些时候 ,蔡国强将在黄浦江上放烟火,与此相关的展览“九 级浪”就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 这次展览,单是“神秘钟”就来了十座。李方乐 进了珍宝库,眼睛都要不够用了。*让他惊喜的是, 每隔一两个礼拜,会有一个工匠从瑞士飞来,在展览 现场演示制表工艺。演示的环节共有四个:宝石镶嵌 、倒角、机芯组装、珐琅。其中,宝石镶嵌、珐琅都 是装饰性的技艺,李方乐并不十分欣赏,机芯组装也 还好,只有倒角,李方乐*感兴趣。 倒角,简单来讲,就是打磨机器零件。它看似一 项微末的技艺,却是**和低档钟表的重要区别之一 。**钟表,零件无论大小,全部精心打磨,表面像 一面镜子,边缘像一道光。这样,无论从正面,还是 从透明后盖看进去,机械与美呈现一体,价格自然也 上去了。这道工艺虽有机器,却由手工*作,全凭耐 心和经验。李方乐在**从未见过,他想,未来也许 用得到。 梁玮是现场的法语翻译,她对李方乐印象很深。 因为演示结束后,一般观众都问:这块表能卖多少钱 ?做这样的表要花多长时间?但是李方乐上来就问: 这用的是什么工具?能不能让我看看? 梁玮记得,李方乐穿白色条纹短袖衬衫,身型瘦 小,他说自己是个退休工人,钟表爱好者。梁玮倒觉 得,李方乐很有知识分子气质,很有礼貌,总说谢谢 ,也总担心打扰别人。如果现场人多,李方乐会说, 小梁,你们先忙,我等人少的时候再来。但是他对技 术的痴迷,千真万确属于工人。 演示倒角的工匠只有二十多岁,他来自瑞士制表 重镇拉绍德封,十多岁开始学习制表。相对于“这块 表多少钱”一类的问题,他*乐于和李方乐交谈。他 教李方乐如何使用工具,应该用什么手势。傍晚6点半 ,**的展览要结束了,李方乐把不懂的问题都记在 了小本上。 第二天,李方乐不仅带来了问题,还带来了一个 塑料袋。他从塑料袋里拿出自己做的零件,请工匠示 范,然后自己打磨,再请工匠帮他修改。三天下来, 工匠说,所有的技法,李方乐都已经学会了,只需要 再熟练些。 这次展览,李方乐去了11次,常常等展览关门才 离开。他学会了倒角、得到瑞士工匠的肯定,*加有 了自信。但是他没有告诉工匠,这门技术,他要用在 自己的机芯上。 P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