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陕西师大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19.90
折扣购买: 不舍集
ISBN: 9787561399637
张岂之,1927年生,江苏南通人,思想史家,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1946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受教干汤用彤、朱光潜、张颐、贺麟、容肇祖等教授;1950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读研究生;1952年受侯外庐先生之邀,到西北大学任教。曾任西北大学校长,现任西北大学名誉校长,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夏文化》(季刊)主编。参与主编《宋明理学史》等,自著和主编的著作有《中华人文精神》《儒学·理学·实学·新学》《张岂之自选集》《乐此不疲集》《大学的人文教育》《中国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历史十五讲》《中国历史》(6卷本)《中国思想学说史》(6卷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丛书》《侯外庐著作与思想研究》(33卷)等。
中国历史上出现“百家争鸣”,有其历史条件。 战国时代,“士”这个阶层特别活跃起来,他们中有 些人是从贵族中分化出来的,有些人则出身于平民阶 层。“士”有参与政治的权利,其中有一部分人专门 从事学术活动。这种古代社会的变动促进了战国时期 学术的繁荣。 儒家创始人孔子着重论述关于“仁”的思想,将 “仁”解释为“爱人”,一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论语‘颜渊》《论语·卫灵公》),另一方 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 也》)。孔子认为,在“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的 生命中,恪守道义是必不可少的。君子为道义而活, 非为富贵而生,这些才体现出君子的人生价值所在。 孔子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早论述人生价值观的思想 家、教育家。他的文化自信表现在他一生为实现人生 价值而奋斗的事迹上。 秦汉之际有一部书,名《礼记》。《史记·孔子 世家》说它是孟子的老师子思的著作。后来,《礼记 》中的一篇《中庸》受到唐朝思想家、文学家韩愈的 推崇。南宋时理学家朱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斗等 《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一与《论语》《孟子 》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朱熹为“四书”作注, 称之为《四书章句集注》,对元明清三朝思想文化产 生了很大影响。 《中庸》中的一个核心理念,称为“诚”。从自 然界看,“诚”是四季、昼夜的更替,按天道规则运 行。君子与此相应,按规矩做人办事,不得妄为。这 也就是说,君子在自尊、自信、自律、自省上应有所 建树。为此,《中庸》强调君子应“博学之”(广博 地学习)、“审问之”(详细地向人请教)、“慎思之 ”(周密地思考)、“明辨之”(明确地区别是非善恶) 、“笃行之”(切实地身体力行,知行合一)。 孙中山先生赞赏《中庸》上述五种学习方法,曾 经手书赠给广州中山大学,希望师生们以此为学习的 座右铭。 先秦诸子中对自然科学研究最广泛、深入的是墨 家。墨子是墨家的创立者,他和他的后学建立起严谨 的逻辑体系,并将它应用于自然科学,对时空、光学 、力学、几何学等方面的问题,用逻辑语言加以分析 概括,体现了春秋末期科学家和能工巧匠们的创新思 路。 墨子主张实行贤人政治,使社会上的贤良之士增 多,办法是“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墨子· 尚贤上》)。给贤良之士丰厚的物质待遇,高贵的社 会地位,信任、敬重他们的才能,表彰他们的成绩, 造成鼓励贤良之士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这样贤人就 会越来越多,用他们去治国就会显出成效来。 墨子的文化贡献集中表现在他对中国古代自然科 学做了奠基工作。墨家学派后来中断,未能传承下去 ,但墨家的自然科学理论与“尚贤”的文化思想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