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海逐梦录

译海逐梦录
作者: 杨武能
出版社: 四川文艺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8.40
折扣购买: 译海逐梦录
ISBN: 9787541150494

作者简介

杨武能,男。1962年南京大学德语专业毕业,分配到四川外语学院任教。1978年考入***研究生院,师从冯至,主*歌德研究。1983年调四川外语学院任副教授、副院长。1990年调四川大学任教授,1992年至1997年任四川大学欧洲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出版《浮士德》《少年维特的烦恼》《格林童话全集》等经典译著30余种,另有学术专著《三叶集》等。编著的《歌德文集》《海涅文集》等十余种译作影响深远,获“中国图书奖”等多项奖励。1992年获得***颁发的“**特殊津贴”。因对中德文化交流特别是德国大文豪歌德的研究和译介贡献卓著,2000年荣获德国“**功勋奖章”,2001年荣获德国学术大奖洪堡奖金。 2013年6月,**歌德学会在德国举行了授奖仪式,把歌德金质奖章授予了杨武能教授。

内容简介

  人生的**所学校,无疑为家庭。这所学校的老 师,无疑是父亲母亲。  从父亲起上溯八代,我家 的直系亲属几乎都是种田人,连个勉强算得上知识分 子的秀才乃至童生都没有出过一个。哪来家学?遑论 渊源!虽加上了引号,“家学渊源”这四个散发着浓 浓书香的字,这四个金光闪闪、让不少做学问的人引 以为傲的字,用在小文的标题中仍然太勉强,太不好 意思。  可我仍然坚持使用,附庸风雅(对那些出 身书香门第的师友我真的**羡慕)固然是原因,然 而*重要的是我固执地认为:正是从自己连中学也没 上过的父亲母亲身上,遗传给了我许多比知识和学问 *加宝贵的东西,遗传给了我对上学念书近乎偏执的 向往和热爱。在学校、师友和社会之前,首先是家庭 造就了我,也就是说,我以为家学不该止于学识。在 我的心目中,我的父亲 —— 一个既渴求知识而又善 于学习的普通人,确实算得上一个了不起的“学者” 。在难以想象的艰苦环境中,他和母亲仍那样重视子 女的教育,不顾亲友们的劝阻,硬是咬紧牙关让我和 我的大弟弟念完了大学,真需要非同一般的见识和毅 力。  我父亲本名杨文田,“文”是家族排定的字 辈,“田”则表明我祖父为他做的人生选择或者定位 ,也说明我的祖上都是靠种田为生的劳动人民。父亲 出生在四川省涪陵专区彭水县的江口镇(现已划归武 隆县),一个**偏远、苦寒的小地方。从前四川流 父亲杨质彬传着一句民谣,叫作“养儿不用教,酉、 秀、潜、彭走一遭”。说的就是彭水那一带难以想象 的闭塞、苦寒,富裕地区蜜糖里长大的年轻人只要去 那地方走上一走,看上一看,便会认识到美好生活不 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人生原本也会苦不堪言,不懂事 的马上就会变得懂事。据父亲讲,他小时候大冬天都 没穿过鞋子,而一些*贫穷的乡亲,真是全家只有一 条裤子轮流穿着出门。  我祖父名叫杨代金,可命 里却未带来希望的金子,而只是石头,因此便成了当 地的一名石匠,也算是个不甘心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 天的手艺人。但家庭的贫穷、艰难仍可想而知,加之 他又中年早逝,祖母和年幼的父亲*加生活无着,于 是告别虽只出产苞谷、洋芋,却不得不赖以生存的故 土,冒险跑到了长江边上的大城市重庆。  在重庆 ,祖母当奶妈,父亲做学徒,虽说同样艰苦却顽强地 活了下来。回顾这些陈年旧事,不能不佩服祖辈、父 辈由求生本能演化出来的吃苦耐劳品格和冒险进取精 神。不知这与我远祖的基因遗传有没有关系。父亲曾 不无骄傲地告诉我,我们是张献忠灭蜀后湖广填四川 才由江西移民来的,而且属于大宋朝的忠义杨家将一 脉。  我佩服父亲的还不只是吃苦耐劳和冒险进取 。他对知识的渴求和学习上进精神,*给我幼小的心 灵留下深刻印象。父亲从彭水出来闯世界时,差不多 只是个上过三年私塾的半文盲,可到我懂事的时候, 他不但已改名为杨质彬,而且还真的初通文墨,成了 一个文质彬彬的城里人。他读书看报成了习惯,并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