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遇到你

我遇到你
作者: 敬一丹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5.50
折扣购买: 我遇到你
ISBN: 9787535479914

作者简介

 敬一丹,1955年生于哈尔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感动中国》节目主持人。  曾任黑龙江清河林区广播站播音员、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  1986在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1988年入职中央电视台,担任记者、编辑、主持人、播音指导。  先后主持《经济半小时》《一丹话题》《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直播中国》《声音》《新闻调查》等栏目。主持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重大事件直播。

内容简介

机缘 马年冬天,大雪节气到了。 微信里,央视新闻公众号《夜读·节气》栏目推 出《大雪》,如同每一个节气一样。 手机里看微信,传来我读出的节气: “大雪为十二月节,天大寒才有落地盈尺不可止 的大雪……沟壑道路被扫平,新雪遍地,一脚没膝盖 ,一脚一雪窝,这才叫过瘾之大雪。” 声音是我的,内容是朱伟的。《三联生活周刊》 朱伟的文字在《微读节气》这本书里,而这本书是朱 伟的微博集锦,现在又通过微信“央视新闻”推出。 这个传播链挺有意思。 制作过程也挺有意思。央视新媒体找我,说要推 出播音员主持人读诗,可以自选内容。我说,我来读 节气吧。我喜欢节气,喜欢朱伟用微博谈节气的书。 从此,每个节气,我都是在“读”中过的。荷花 开着,我读夏至,读秋分;荷叶残了,我读寒露,读 霜降。节气,写得好美!出门看玉渊潭荷花,有了另 一种眼光。 在复兴路11号老台拥挤的机房里面,是狭小的配 音问。我和责编李伟每次在这里见面都如同接头一样 ,两人手里拿着同样的书,做这件事就是因为都喜欢 节气,喜欢把这本书变成新媒体的方式与*多人分享 。录音时,我们只是用这里隔音的环境,并不用话筒 、调音台。我备稿,责编摆弄着他的手机。他点头, 我对着手机开始读。 开始不太习惯,和话筒打交道这么多年,手机是 不是不太专业啊?我一再问:行吗?真行吗? 年轻的责编笑笑,那意思好像是,新媒体的人就 是这么任性,大姐呀,这就是**的话筒啊! 自从十岁遇到话筒 50年前,我初识话筒,那年我10岁。 那时,我在哈尔滨国庆小学校。有**,我们老 师在班里叫了几个女同学: “梁晶、敬一丹……跟我来。”我们不知做什么 ,沿着长长的走廊,走到一个小屋。 小屋里,有一个从没见过的东西,老师说:“这 是话筒,也叫麦克风,你们对着它,每人念一段课文 。”话筒上裹着红绸子,很珍贵的样子,我对着它念 ,不知它会怎样。 我不知道,那其实是一次面试。梁晶被选中了, 当了小广播员。每到课间,梁晶就在同学羡慕的目光 里走了,一会儿,教室的小喇叭里就传来她那好听的 声音:“同学们,请准备好,我们一起做眼保健*— —1234,5678,2234,5678……”我一边按揉着眼睛 ,一边琢磨梁晶的声音是怎么到喇叭里来的,想象着 那个神奇的裹着红绸子的话筒。长大了,梁晶学声乐 ,当时的“全校好声音”多年以后成为传媒大学的声 乐教授,我们又是一个学校的了。 我还能遇到话筒吗?如果不是接下来的偶然,我 可能就遇不到话筒了。 上中学了。 44中学负责广播站的马老师有**来到国庆小学 ,她问:“这一届升入44中的同学谁朗诵好?我们想 选广播员。”哈好,她问到了我的小学班主任郭清泉 老师。郭老师**了我和另一个男生朱庆和。于是, 我们就成了44中广播站的广播员。 假如,马老师遇到的是另外的班主任…… 假如,郭老师一时没有想起我…… 假如,马老师没有看中我…… 那就不会有我与话筒的缘分。 P5-6

敬一丹从央视退休后出书,首度袒露心路历程,讲述27年央视奋斗生涯,直面敏感话题,冷静反思自己曾主持的《焦点访谈》、《感动中国》等央视**栏目得失,犀利兼具温情的文字勾勒出敬一丹眼中的时代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