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济南
原售价: 47.00
折扣价: 30.10
折扣购买: 图说老吉祥/中国传统记忆丛书
ISBN: 9787548814443
矫友田,1973年生于青岛,《读者》《格言》《思维与智慧》等媒体签约作家。迄今已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文学作品300余万字。已出版《抚慰一生的智慧茶》《图说老绝活》《图说老手艺》《每一天都是你的骄傲》《火舞的蝴蝶》等作品20余部。作品曾荣获2010年冰心图书奖,入选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等。
华夏图腾:龙 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启瑞的象征。上下五 千年,龙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 凝聚和沉淀。“龙的传人”“龙的子孙”,这些称谓 常常会令我们激动、奋发和自豪。作为龙的传人,我 们不能对龙文化一无所知。 龙的出现,与先民的图腾崇拜有关。早期,古人 对大多数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于是便希望 自己民族的图腾能够具备风、雨、雷、电的力量,像 鱼一样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在空中飞翔……因此, 龙渐渐地形成了骆头、蛇脖、鹿角、龟眼、鱼鳞、鹰 爪、虎掌、牛耳组合的样子。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 龙是万兽之首、万能之神。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四灵”之一,人们把 各种美德和优秀的品质都集中到龙的身上。古往今来 ,人们一直把龙视为富贵与正直的化身,认为龙英勇 善战、变化多端,尤其是它们那开河移山、司云布雨 的本领,在我国民间最令人津津乐道。 龙,在上古传说中又是神的助手。在古代典籍《 山海经》里,记载了一个黄帝战蚩尤的故事。 传说,蚩尤曾率领大军进攻黄帝部落,黄帝命令 应龙在冀州之野抵抗蚩尤的进攻。应龙受命后,用它 司水的本领将水蓄积起来,造成对方缺水,以此阻止 对方进攻。但蚩尤请来风伯和雨神一纵风下雨。黄帝 又从天上派下一名叫魃的女神协助应龙,止住了风雨 ,最终将蚩尤击败。 在现代艺术作品中,龙的形象多为五爪。旧时, 我国民间曾有“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说法。这种 区别,主要是针对皇帝与下臣服装上的纹饰来说的: 皇帝穿五爪的“龙袍”,其他皇族和下臣穿四爪的“ 蟒袍”。 中国龙并非一开始就是五爪,而是从三爪、四爪 到五爪发展起来的。在我国历史上,龙的造型的演化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自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经商 周延续到秦汉,为夔龙期。这一时期,龙的形象以夔 龙为代表。夔龙的原型为湾鳄或巨蜥。 应龙期最早见于商周时期,但作为艺术分期的应 龙,可能始于秦代,盛行于汉代,延续到隋唐。这一 时期的龙爪多为三爪。 黄龙期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宋元时期多为三 爪,明清时期多为四爪、五爪。自元代起,只有皇家 可以使用五爪龙造型,民间只能用三爪或四爪龙的图 案。 自民国时期至现代,由于龙与封建统治者脱离了 关系,人们可以按自己的喜好随意绘制或塑造龙的造 型。当然,因为五爪龙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人们还 是普遍偏爱五爪龙的造型。 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还是我国民间最受 人们喜爱和崇拜的灵物。无论是在建筑、雕刻方面, 还是在绘画和文学艺术作品当中,龙的形象无处不在 。 关于龙的传说,举不胜举,而在众多美丽的传说 当中,流传最广的是“龙生九子”和“四海龙王”的 传说。 “龙生九子”是指龙生了九个儿子,但九个儿子 各有所好。老大“囚牛”,喜欢音乐,蹲立于琴头之 上;老二“睚眦”,嗜杀喜斗,常被镂刻于刀环、剑 柄吞口;老三“嘲风”,平生好险,人们常见的殿角 走兽便是它的形象;四子“蒲牢”,受到击打便大声 吼叫,因此作为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五 子“狻猊”,形如狮子,喜烟好坐,倚立于香炉足上 ,随之吞烟吐雾;六子“赑屃”,似龟有齿,喜欢负 重,常俯在石碑下;七子“狴犴”,形似猛虎,好诉 讼,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有其像;八子“负屃”,身 似龙,性情斯文,盘绕在碑首;九子“螭吻”,口润 嗓粗而好吞,于是成为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 消灾之意。 “四海龙王”则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 海敖闰、北海敖顺。 旧时,我国许多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对龙王 都极为崇拜。因此,大大小小的龙王庙像土地庙一样 普遍。人们祭拜龙王,是祈求它们能够保佑农业风调 雨顺、渔业平安风顺。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