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爱变成了情感操纵

当爱变成了情感操纵
作者: (美)佐治·K.西蒙|译者:李婷婷
出版社: 中国友谊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5.70
折扣购买: 当爱变成了情感操纵
ISBN: 978750574686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一个普遍的问题 也许接下来描述的场景听起来会很熟悉:丈夫坚持女 儿所有的学科都要拿到A,这让妻子很生气,但她又怀疑自 己的愤怒是否合理。当她说考虑到女儿的能力水平与他提 出的成绩期望可能不合理时,他回击道:“任何合格的父 母不都希望孩子好好表现,取得成功吗?”这让她感觉反而 是自己在无理取闹。事实上,每次夫妻两人就某些问题争 辩时,不管结果如何,她总感觉自己是一个坏人。女儿最 近暴露的问题比较多,当她建议最好寻求家庭咨询时,丈夫 反驳道:“你是说我有精神病吗?“这让她后悔提出这一话 题。每次她都试图坚持自己的观点,但最终总是屈服于他 。有时候,她认为问题出在他身上,觉得他是一个自私、 苛贵、令人生畏、有极强控制欲的人。但是,他又是那样 一个忠城的丈夫、称职的持家者、受人尊敬的社区成员。 不管怎样,她都不应该怨恨他。但是,她还是忍不住抱怨 了。然后呢,她总是怀疑是否自己才是错的一方。 一位母素拼命想理解女儿的行为,她认为一个年轻女 孩除非在板度钬乏安全感、非常害怕和可能抑郁的情况下 ,才会威胁胁要离冢出走,说出“每个人都恨我”“我希 望我从未出生”这样的话。一方面,她眼里的女儿还是小 时候那个未能如愿,就屏住呼吸直到脸色发青或大喊大闹 的小女孩。毕竟,女儿仅在受到规则约束或试图想要得到 什么时才会这样说、这样做。另一方面,她也有些犹疑, 担心“如果女儿说的就是她的真实想法怎么办?”“如果我 真的做了伤害女儿的事,我又没有意识到该怎么办?”她计 厌被女儿用威胁和情感牌左右的感觉,但又不能让女儿冒 险受到可能的伤害——她能吗?毕竟,孩子们只有在真的惑 到不安或威胁时才会这样——应该是吧?问题的核心 在初期阶段,受害者都不相信“直觉”,在不知不觉 中沦为防守状态,但是他们会清晰地感到那个处于攻击地 位的人就是操控者。一方面,他们感到别人试图战胜自己 ;另一方面,他们在当时又没有找到任何的客观证据支持 他们的直觉。他们觉得,一定是自己精神错乱了才会这样 想。 他们并没精神错乱。事实是,人们总是处于斗争状态 ,而控制型的人是以更加微妙和不易察觉的方式在斗争。 当操控者利用别人占据上风时,受害者们甚至都不知道自 己已经被卷入战争,直到失去大好形势才有所察觉。当你 被操控,别人很有可能正在与你争夺地位、优势和利益, 但在某种程度上,你很难轻易察觉这一切。隐性一攻击就 是大多数控制型人格的核心特征。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进行的斗争远比我们愿意承认的 多得多,斗争的冲动是固有的和本能的。否认了本能的攻 击性的人,要么从未目睹过两个孩子争夺同一玩具的场景 ,要么忘记了这一经典场景。斗争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从尖锐的党派纷争为标志的代议政府,到竞争激烈的 企业环境,再到对抗性的司法系统,太多的斗争交织在我 们的社会结构中。我们在生活中也会起诉别人,与爱人离 婚,争夺孩子的抚养权,竞争就业机会,争取在特定的目 标、价值观、信仰和理想上压制别人。多年前,心理动力 学理论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指出, 我们也在努力维护个人的社会优越感。为了个人优势和社 会福利,我们与他人争夺权力、声望和安全的社会“地位 ”。的确,我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抗争,可以说,人 们不是在让世界充满爱,而更像是在这个世界发动种种战 争。 斗争本身是无所谓错误或有害的,公开公平地为合理 的需求进行斗争往往是必要的,也是具有建设性的。当我 们为自身需求奋斗的同时又能尊重他人的权利和需求,照 顾他们免受不必要的伤害,我们的行为可以被称为自信的 行为,自信的行为是一种健康的和必要的人类行为。我们 学着坚持追寻个人需求,克服病态的依赖性,变得自信和 胜任,这些都是没有问题的。当我们的斗争是不必要的, 也不管别人是否会受到影响时,这时我们的行为就很有可 能被称为攻击性行为。在文明世界里,没有节制的斗争(攻 击)一直是一个大问题。人类是一种具有攻击性的生物,这 一事实并不是为了说明人性弱点或人性本恶。同卡尔·荣 格(CarIJung)的人性观一样,我认为一个人不能“掌控” 和约束自己的基本本能,导致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才是人 性中恶的来源。P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