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云南人民
原售价: 29.90
折扣价: 17.70
折扣购买: 孟子/线装经典
ISBN: 9787222143807
本篇主要论述了对个人意志的锻炼以及仁政的 人性根基。孟子在与弟子公孙丑的问答中,对如何 做到“不动心”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不动心”是 指对个人意志的锻炼,以期做到对礼义道德在选择 上的高度自觉性。要做到“不动心”,一要“知言 ”,一要善养浩然之气。“知言”,在认识上是要 对各种错误言论进行分析批判,辨明其所犯的是何 种错误,以及错误是如何导致的;在道德修养上, “知言”又必须和“养气”相结合,以“心”来判 断“言”成为“不动心”的必要条件之一。浩然之 气,孟子认为是难以言传的,它属于精神范畴,但 偏重在伦理道德方面,即指由道德情操所表现出来 的精神力量。气,是先秦各学派常用的一个哲学概 念,如黄老学派就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孟子在气 上附加了道德属性,即浩然之气必须配以道与义, 认为人通过理性思维认识和掌握了道与义,再继续 加强修养工夫,浩然之气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但 如果离开或违反了道与义,思想意识中产生内疚, 这时气也就馁了。培养浩然之气,是道义与气相结 合的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 能操之过急,这实际上是一种艰苦的意志锻炼。孟 子在论述仁政的人性根基时认为,人生下来就有侧 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是四 种“善端”,仁义礼智就是从这四种“善端”中发 展起来的,因而人的本性就是善的。“不忍人之心 ”是仁的善端,正因为人具有这种“不忍人之心” ,所以先王可以行“不忍人之政”,即仁政。仁政 来源于先王“不忍人”的善心善性,这就为基仁政 论提供了哲学根据。 第一章【原文】 公孙丑问日:“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 功,可复许乎?” 孟子日:“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日:‘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楚然 日:‘吾先子之所畏也。’日:‘然则吾子与管仲 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日:‘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 ;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日: “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日:“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 晏子,犹不足为与?” 日:“以齐王,由反手也。” 日:“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 ,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 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日:“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 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 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 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 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