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乌镇

夜宿乌镇
作者: 钟桂松
出版社: 海燕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19.10
折扣购买: 夜宿乌镇
ISBN: 9787535076915

作者简介

钟桂松,浙江桐乡人。曾任浙江电视台台长、浙江省新闻出版局局长。业余研究现代文学,著有《茅盾传》、《沈泽民传》、《茅盾评传》等传记著作和《二十世纪茅盾研究史》等学术著作二十多部。现为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编辑。浙江省政协**,浙江省政协文化卫生体育委员会主任。

内容简介

千年不改石门湾 一代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故里石门湾的地名, 已存续了2500多年。相传这一带原来是诸侯小国交 战的地方,常常铁马金戈,硝烟四起,百姓不堪其 扰。后来,周敬王二十二年至周元王三年,即公元 前498年至公元前473年,吴越争霸,战争不断,越 王在这个地方“垒石为门”“以为界限”,作为吴 越两国的疆界,从此有了石门这个名。至今,石门 镇上还有“垒石弄”的弄堂名称。清代的《桐乡县 志》有“春秋时吴越争霸,两国以此接壤,越勾践 垒石为门,以为屏蔽,吴亦筑城于其地,以拒越兵 ,洵险要之地,因称石门”。这就是石门地名的由 来。后来,隋大业六年(610年),在江南开凿大运 河,规划时,大运河要从嘉兴经过石门、崇福、塘 栖然后到达杭州。从杭州回来经过石门时,正好南 来东去,从崇福北上石门,一个转弯,浩浩荡荡, 径直东去,所以石门又称石门湾。因为当年的大运 河比**的高铁还让人欣喜和爱用的缘故,百姓又 想出许多美妙的词句,如称石门为玉湾等,但石门 这个地名,历经千年而不变。 石门湾的先人们1000多年来一直守护着石门湾 这个古老而又有文化意味的地名,守护着这世世代 代石门人的乡愁。千年不改的石门湾,也千年不* 地传诵着石门历**的故事。这些文化、乡愁、故 事在一代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心里,同样永远是美 丽温馨的。抗战时期,丰子恺率全家老小逃难到广 西、四川、重庆等地,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艰辛, 但**想起来就感到温馨的是故乡“石门湾”这个 名字,做的*温馨的夜梦,就是在故乡石门湾的生 活。1939年9月6*,丰子恺写就了一篇长文《辞缘 缘堂》,其中一句“走了五省,经过大小百数十个 码头,才知道我的故乡石门湾,真是一个好地方” ,感动了无数乡亲的同时,他还担心外省人看不懂 这句话的意思,特地介绍了这个“石门湾”的来历 :“它位于浙江北部的大平原中,杭州和嘉兴的中 间,离开沪杭铁路三十里。这三十里有小轮船可通 。每天早晨从石门湾搭轮船,溯运河走两小时,便 到了沪杭铁路上的长安车站。由此搭车,南行一小 时到杭州;北行一小时到嘉兴,三小时到上海。到 嘉兴或杭州的人,倘有余闲与逸兴,可摒除这些近 代式的交通工具,而雇客船走运河,这条运河南达 杭州,北通嘉兴、上海、苏州、南京,直到河北, 经过我们石门湾的时候,转一个大弯。石门湾由此 得名。”丰子恺先生轻松描绘了家乡石门湾的方位 及优势,字里行间饱含着浓浓的乡情,尤其是在远 离家乡的广西思恩这个偏远地方思念恩泽过自己的 石门湾,显得格外深情。所以,“石门湾”三个字 在外省人看来稀松平常,但在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 那里,却是温馨而敏感,是他所有感官神经中*为 敏感的焦点,他说过,抗战逃难“流亡以后,我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