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上下)/中华帝国丛书

大汉帝国(上下)/中华帝国丛书
作者: 萧然
出版社: 上海科技文献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8.50
折扣购买: 大汉帝国(上下)/中华帝国丛书
ISBN: 9787543940307

作者简介

萧然,作家,历史学者,老新闻工作者。著有《堕民》等长篇小说,并与人合著有《新译吕氏春秋》、《新译春秋繁露》、《新译唐六典》等多种历史著作。

内容简介

汉王元年(公元前206年)十二月,冠山带河的关中大地,已被冬神装 点成了冰雪世界。 那场冲天大火就是在这拿隆冬季节的一个傍晚突然从龙首原那边蹿起来 的。滚动着团团浓烟,挟带着猛烈的爆裂声。这个被称外为“金城千里”的 大秦帝国京都咸阳(今陕西成阳东北),自商鞅变法起,经历了一百多年的 极顶繁荣后,此刻已大半陷入火海,雄伟壮丽的咸阳宫及其建筑群,连同据 说规模更加宏大但尚未完成的阿房宫,全都行将灰飞烟灭。 大火是由战争的胜利者一手制造的。 这个人是谁? 他就是我在《大秦帝国》末章写到过的、因取得巨鹿大战的辉煌胜利而 被公认为反秦大军统帅的项羽。 叫项羽,在中国几乎妇孺皆知。 但其实他姓项,名籍,字羽,按照通常习惯应叫项籍。 不过叫项籍,一万个人当中也难得有一两个知道。在古代,称对方字是 一种礼节,表示尊敬。所以叫项羽是敬重的表示。 那么叫项羽而不叫项籍这个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呢?追 溯起来,我以为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了那篇流传千古的《项羽本纪》的 缘故。后来班固写《汉书》想把这个习惯改过来,作《项籍传》。但是《项 羽本纪》实在写得太精彩了,几乎所有中国人还是喜欢跟着司马迁叫项羽, 不肯跟着班固叫项籍。 此时这个叫项羽的人,还在命令他的士卒以饱蘸重油的火把乱箭似地掷 向那连绵起伏的宫殿群,以扩大火势。如果要揣摩一下他的心理,那么下面 的估计大致不会错:七分报复,三分炫耀。报复当年他的祖国楚怀王遭秦囚 禁,祖父项燕、叔父项梁为秦军所杀(分别见《大秦帝国》三章三节、六章 四节、十章二节)的累世深仇;炫耀掌握在他一人之手的那种已强大到无可 匹敌的武装力量。凭借着由这种武装力量支撑起来的绝对权力,他可以为所 欲为。他放这把火,就是这种绝对权力的一次使用。 只是项羽不可能想到,他点燃的这场大火,正在焚毁着的不仅是秦帝国 的难以数计的楼阁宫殿,还有它所代表的一种制度,一个时代。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这场大火冲天而起时,中国历史的走向突然被切断 了,出现在它面前的是一个岔路口。历史固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有时却 也会出现奇迹,它的走向竟会决定于某个人手中的马鞭子:它指向东,没有 人敢向西。反之亦然。这样的历史奇迹尽管不可能常见,却也并非绝无仅有 。譬如当年原先也只是罗马“三头同盟”之一的恺撒,后来在他相继征服高 卢、入侵不列颠、平定法纳西斯反抗以后,而其余两巨头又已先后战死,其 残部也被肃清,这样当恺撒作为大统帅凯旋回到罗马时,他那条马鞭子的指 向就成了罗马帝国未来的走向。如今,站在我们面前的这个生于下相(今江 苏宿迁西南)、长于吴中(泛指今太湖流域地区)、年方二十六岁、即将自 封为西楚霸王的江东男儿,也具备了担当这样一个历史角色的资格。现在且 让我们来看一看—— 项羽手中的马鞭子将指向何方 但是……看不到。 这位手持长剑、高高矗立在乌骓马上的年轻的统帅,此时似乎根本还没 有把什么历史走向的事放在心上。他正在忘情地欣赏着自己制造的这场大火 。熊熊的火光映照着他那钢浇铁铸般的脸膛,和那双据说像虞舜一样有两个 瞳人的眼睛。许久过后,忽然爆发出一阵冲天大笑,随即勒转马头,率领着 他麾下的四十万大军,满载着抢掠到的财宝、美女,撤离咸阳城,人呼马啸 ,浩荡东行。谁也不知道他要到哪里去,又去干什么。约莫行走了数十里, 已是当日黄昏,来到一个叫戏的地方,他又突然下令安营扎寨,驻留了下来 。 戏,在今陕西临潼东北戏水西岸,有戏亭,传为周幽王举火炬召诸侯以 取悦他的爱妃褒姒处。一说亭为地方基层行政单位,秦设,相等于汉时乡的 建置。 原来一个多月前,项羽挟着巨鹿大捷的威风一路浩荡西来,入关后就曾 经在戏这个地方驻扎过一段时间。这回到咸阳城里烧、杀、抢这么兜了一大 圈,又出人意料地回到了这个老地方。项羽的这一行动实在让人捉摸不透: 按说作为胜利者的统帅,他完全可以像秦始皇那样做个天下共主,或者至少 大摇大摆住进咸阳宫去耀武扬威一番;可他偏偏既不愿做皇帝,也不肯住皇 宫,还硬是一把火把它烧了,又回到了这个简陋的小乡村。他究竟想干什么 呢? 项羽刚在营帐坐定,就有个叫韩生的人来对他说:关中地方形势险要, 土地富庶,大将军理应在此成就王霸之业,为什么反要离开呢?项羽这个身 长八尺二寸、力能扛鼎的反秦大军统帅,这时突然憨态可掬地一笑说:富贵 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史记》本纪) 照此说来,项羽心里藏着一个故土情结:如今我大富大贵了,就得回故 乡去在父老面前风光风光,要不就像穿着漂亮衣服走夜路,谁看得到! 事后韩生对人说:有人说,那个楚国人像猴子戴了顶人的帽子,徒有其 表,终究成不了大事。今天我找他谈了一次话,果然如此! 有人把这话向项羽作了禀报,这位即将自封为霸王的义军统帅立刻暴露 出极其残忍的一面:竟将韩生抛入油锅,活活烹杀! 关于项羽这一连串有违常情的举动的心理动因,史书没有留下任何记载 ,后人只好猜测,却永远无法确切得知。 从后来的结果看,项羽在戏停留的时间很短,他在这里只做成了一件事 :称霸诸侯,即封诸路英雄为王,封自己为凌驾于诸王之上的西楚霸王,然 后威风八面地返还他的故乡楚地。 两年前,得到多数反秦英雄承认的楚怀王,曾与诸将相约:谁先入定“ 关中”,谁就可以做王。 两年后的此时,尽管先入关中的是刘邦,但在击垮赢秦具有决定意义的 巨鹿大捷的辉煌光照下,项羽成了包括刘邦在内的各路反秦英雄都不得不承 认的统帅,无论从实力、从功绩他都拥有绝对优势。只要他想做便可做成任 何一件事,诸路反秦英雄谁也不敢再说一个不字。 在周秦或秦汉之际,究竟是实行诸封国相对独立的帝王封建制好,还是 实行大一统的帝王集权制好,学术界曾经有过长期争论,有的贬斥实行封建 制为“倒退”,有的则指责实行集权制必然导致暴政。这属于专门学术问题 ,我们姑且置之勿论。这里只说一点:在当时项羽作为一个被时代推出来的 决定历史走向的执行人,他可以有两种选择:或像秦始皇那样的集权专制, 或像周天子那样的封建制度。他选择了后者,并预定自己为霸主。 为什么是这样一种选择? 我们试着来追寻一下项羽的心理轨迹。 项氏世代为楚将,功勋卓著,封于项(今河南沈丘),以封地为姓氏。 史书没有提到项羽的父母,他很可能是由叔父项梁教养成长的。可这个小侄 子却似乎学什么都缺少恒心先学识字,还没有学成就丢到一旁了;又去学剑 ,也没有学成就再也提不起兴趣来,索性什么也不想再学。项梁怒而责之, 项羽却偏有他的歪理,你听他的口气:学识字,只要能写自己姓名就行!剑 嘛,只能对抗一个人,不值得多学。要学,就要学如何打败成千上万人的本 领!于是项梁就又让他学兵法。项羽高兴得不得了,不过总是只学个大概, 不肯耐心学完整个学业。 项羽二十二岁那年,随叔父出游浙江,恰好遇上南巡的秦始皇在渡江, 看到那个威风凛凛的秦始皇和那支宏大的仪仗队时,脱口说了一句“彼可取 而代也!”(《史记》本纪》)项梁赶紧去堵他的嘴,悄声警告:别乱说, 那可是要满门抄斩的啊! 项羽想取秦始皇而代之,这说明他也很想当皇帝。但他现在却选择只做 西楚霸王。这或许可以这样来解释:项羽不是对帝位一点没有动过心,只是 觉得眼前条件还不具备,而他更急于想做的是称霸诸侯,衣锦还乡。 项羽是楚国将门之后。春秋时期楚国曾是五霸之一,不断兼小并弱,将 它的疆域从原来的今湖北荆山一带扩展到今长江中游。那段辉煌历史代代相 传,想必项羽从童年时代起就留有极深刻的印象。但楚国后来却被秦始皇灭 掉了,而且灭得那样惨烈。特别让项羽永远无法忘记的是,作为抗秦主将的 祖父项燕战斗到最后一息时那挥剑自刎的悲壮一幕。因而项羽一开始跟随叔 父项梁一起反秦,燃烧在胸口的就是一股复仇的烈焰,发誓要攻灭曾经灭掉 过楚的秦,这个目的既已达到,现在他最先想做的事便是承续楚国伟业,再 度称霸诸侯。 当时楚怀王名义上还是各路义军都承认的首领,项羽就派人先去听听他 的意见。 秦汉之际楚怀王有老、小两个。老怀王在战国末期曾遭秦囚禁并死于秦 ,此事当时不仅引起楚人的怜惜和悲痛,列国也因此同情楚而不再信任秦。 (《史记·楚世家》原文“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 现在的这个小怀王,姓芈(mǐ),名熊心,是老怀王的孙子,秦灭楚后,流 落在民间当了放羊娃。后来项梁拉起队伍反秦,就把熊心从乡下找来给了他 一个“楚怀王”的名号,挂出这块老招牌,意在充分利用已在中原地区积聚 了数十年的反秦情绪。楚怀王出身虽是羊倌,做事却颇有定见。他回答项羽 派去的人说“如约。”也就是说照原来的约定办,那就得封先入关的刘邦为 关中王。关中之地在当时被视为帝王之基。刘邦倘若当上关中王,就很可能 会以天下共主自居,项羽自然绝不会答应。项羽反对“如约”似乎也有道理 。因为在他看来,怀王那个约定是单方面的。当时实际情况是:怀王不让他 与刘邦一起西进入关,而是命令他北上救赵,这才让刘邦抢了先。P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