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绝句启蒙(精)

唐人绝句启蒙(精)
作者: 李霁野
出版社: 北京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3.90
折扣购买: 唐人绝句启蒙(精)
ISBN: 9787200119770

作者简介

李霁野(1904—1997),著名作家、翻译家、学者。安徽霍邱人,与韦素园、曹靖华、韦丛芜、台静农等同为未名社主要成员,鲁迅的学生,鲁迅研究专家。   1927年肄业于燕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天津女师学院、辅仁大学、台湾大学、南开大学等。受鲁迅、周作人的影响,一贯主张“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是直译派的代表。代表性译作包括夏绿蒂·勃朗特的《简爱》,吉辛的《四季随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等。著有《回忆鲁迅先生》《给少男少女》《鲁迅先生和未名社》等小说散文集多部。今人汇有《李霁野文集》9册、《李霁野文集补遗》2册。

内容简介

孟浩然(689—740)   湖北襄阳人。官运不佳,隐居终老,但与李白、王维、王昌龄既有友谊,也互赠诗,王维并为他画过像,所以生活并不寂寞。他的诗淡泊隽永,有很美的意境。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浅显易懂,但像橄榄一样,细嚼才能尝到回味。读很多好诗,都要像细嚼橄揽一样,不能囫囵吞枣。从第一句我们体会到诗人的襟怀是开朗的,精神是乐观的,所以睡得又香又甜,一觉醒来,天已破晓,听到处处鸟啼,心里充满了喜悦的感情。但又记起曾经听到风雨的声音,便立刻关心喜爱的花,不知被风雨吹落了多少。但这只表现爱春情切,惜春意深。并无伤春的情调。诗人的感情像水面上的涟调,文字像花香鸟语,自自然然地引读者进入美妙的诗的境界。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建德江指新安江经过建德的一段。烟渚,水中的小洲,被烟雾所笼罩。客愁新,新的愁思。三四两句写在船上所看到的景色:田野广阔,远远看去,树显得比天还高;江水澄清,照在水里的月亮离人很近。美景佳文,引人人胜。   过融上人生若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泉声恋翠微。   上人,具备德智善行的高僧。兰若,寺院的意思,原为梵语“阿兰若”的省语,是寂静而无苦恼的地方。翠微,轻淡青翠的山色。寺院无人,只看到水鸟飞翔。黄昏时下山,听到泉声,愈加贪恋地回顾青翠的山色。幽静的山中美境,诗人的形象和心情都生动地显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王昌龄(698—755?)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15年(公元727年)进士。安史乱起还乡,被刺史閭丘晓杀害。他与王之涣、高适、岑参、王维、李白等诗人都有交情。他的边塞诗或写将士奋勇报国,或写军中生活艰苦及军人思乡,无不文字精炼,感情深厚,这些和写其他内容的七绝,可以同李白比美。   从军行(七首录三)   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三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从军行是乐府题名,内容写边塞军旅生活。王昌龄用此题写了7首七绝。这里选的第一首头二句写一兵士黄昏时独坐在烽火台旁的岗楼上,被青海湖吹来的风吹拂着。古时在敌人侵犯时,燃烽火报警。他一边吹羌笛奏乐府曲《关山月》;一边思万里外的妻子正在为他发愁,无法排遣。“无那’,无可奈何。“金闺”,妇女居室,指妻。这首诗先写可见可听的有边塞特色的事物,也就是偏于写景叙事,最后一句抒情,怀念故土和亲人的深情又用对方的愁念表达出来,就更委婉动人了。   第二首选诗也先写景,突出边塞特色;三四句写苦战和击败敌人的决心。青海即青海湖,雪山即大雪山,首句说湖上的云使人看不清雪山了。第二句诗的解释很不同,似乎连同第一句,看为一幅广阔画面较好,就是在雪山以西的荒漠中有一座孤城,同玉门关遥遥相对。这既显示出诗的雄伟气魄,也符合当时西北边题的实际情况。第三四句说的百战之后,身上的金甲都破穿了,可见战争很艰苦。楼兰是汉代西域一个国名,这里泛指敌人。这首诗气势雄浑,文字精炼,语气豪迈,为边疆御敌战士增色,在防卫祖国的正义战争中是很有意义的。   第三首的头二句写沙漠中狂风卷起沙尘,使太阳都黯然无光了,出征的兵士只好半卷起军旗从两辆战车相对坚立起来作成的门走出去作战。三四句写后面还有军队要去增援,可是前军报告已经渡过黄河上游支流洮河,夜晚在那里战斗时,活捉了吐谷浑(读上欲昏)。吐谷浑原为古代鲜卑族游牧部族,这里借指敌军首领。这首诗不直接写战争场面,只用最后一句点出牌煌战果,使读者大有想象的余地,这是绝句艺术的特色。   出塞(二首录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时为防匈奴入侵,筑了长城,自然要设关;汉时匈奴时时侵犯,设关防守,也要修整长城:明月和关是从秦汉两朝说的。第一句从前代边患写起,引起许多联想,与当时的边患联系起来。就知道边患是十分严重,边塞的战争不利,是十分艰苦的了。这样,第二句就来得很自然了。征夫战久思家,思妇引领盼归,意在言外,十分含蓄。久战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自然引起思慕以前名将的心情,希望能得到将才大振军威,使匈奴不敢度过阴山。有人主张“龙城飞将”应为“卢城飞将”,指汉名将李广,他曾被匈奴称为“飞将军”。有人主张“龙城”不误,指汉名将卫青,他曾攻匈奴,直到龙城。“龙城飞将”乃二事合用,泛指立边功的名将。阴山在内蒙古自治区南部,汉代匈奴常用为根据地入侵。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一位少妇原来是无忧无虑的,春天来了,精心打扮一番,原想上楼去欣赏明媚景色,忽然看到陌头柳色青青,心理起了微妙的变化,尝到愁的滋味了。悔不该教丈夫外出从事戎马生活,谋求官职。诗表现了少妇天真无邪而又多情善感的性格。   长信秋词(五首录一)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汉代班捷妤失宠居长信宫,相传她写了一篇“怨歌行”,以团扇自喻,恐秋凉被弃。王昌龄借用这个故事,写唐代宫廷妇女,她们也往往因色衰而被弃。诗的头两句写天将破晓,开开殿门,用扫帚打扫之后,百无聊赖,挥扇徘徊。下二句仍用班捷妤的故事,昭阳是得宠的赵飞燕姐妹所住的宫殿。这里用了一个极巧妙的比喻,说自己的容颜已经不如乌鸦,因为它还能从昭阳带来日影,即太阳的余辉,所比喻的自然是帝王旧时的恩宠。表达的方式委婉含蓄,新颖别致,增加了艺术的魅力。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录一)   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遗址在旧润州(今江苏镇江)西北,王昌龄当时被贬谪后任江宁宰,在今南京。他既然在芙蓉楼宴别辛渐(生平不详),似乎他们是在下雨天沿江到吴国旧地润州了。他黎明送辛渐从那里渡江去洛阳,途中只见到孤耸的楚山。楚同吴一样,也指润州地带。王昌龄遭人谗言诽谤,在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坦然处之,保持着一个纯洁如冰的心,诗人特别请他的朋友把这一点告诉洛阳亲友,同他的生活经验有密切关系。雨夜孤山的环境气氛,渲染出诗人的内心抑郁和与好友离别的悲伤,临别不只向洛阳亲友泛泛问候,而以极美的比喻表白自己的洁白心灵和不畏谗言的气概,足见他们之间友谊的深厚。   采莲曲(二首录一)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少女的罗裙同荷叶一样是绿色,荷花紧紧靠着她们的面颊盛开,她们已经同荷花混为一体,在池塘中看不见了,直到听到她们唱歌的声音,才知道有人从荷丛中来了。这是人同大自然、诗画音乐融为一体的杰作。   祖咏(699一746?)   洛阳人,开元12年(公元724年)中进士。他与王维是诗友,存诗36首,多为写景。   望终南馀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终南山在西安南边约60里,雪后初晴最容易看清楚。阴指山的北面,看来最为美丽,因为阳光照耀着积雪,仿佛浮在云端一样。而且阳光一照积雪,树顶上便闪射出彩霞般的颜色。我们常说“雪后寒”,末句将余雪给人的感觉也写到了。“秀”写得形象化,读者闭眼就可以看到那美景。“浮”、“明”、“增”用得极为生动。   唐代文人要想作官,必须经过科举考试,试时要写十二句六韵的五言排律。可是祖咏接到此试题后,只写了这么四句就交卷了。主考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写完了。这个故事对为文作诗都很有启发:意思写完,就不要画蛇添足了。   别怨   送别到中流,秋船待渡头。   相看尚不远,未可即回舟。   诗很简单,但感情很自然真挚。   张旭(生卒年代不详)   吴(今江苏苏州)人,草书名家,世称“张颠”。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把他写得栩栩如生:“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极尽其醉时豪放,得意挥毫,变化无穷的状态,认为他是能传汉张芝草圣的人。留有诗6首。   山中留客   山光物态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留客本来是一件日常的小事,但也需要一点生活的艺术;再写成一首好诗,就更要有点艺术才华了。客人喜爱山景,但微阴欲雨便想归去,诗人开头便把春光明媚的山景概括地写出来了,接着写到他欲归只是怕下雨湿衣。根据他这种心理,诗人进一步写即使天晴,到山的幽深处欣赏美景,云雾也会弄湿衣裳呀。除非友人毫无风趣,我们想他是会留下来同诗人共同欣赏山林美景的。   清溪泛舟   族人倚征棹,薄暮起劳歌。   笑揽清溪月,青辉不厌多。   征棹,行动的船。薄暮,天傍晚。劳歌,劳动者所唱的歌。清溪月,澄清河水中的月影。青辉,明亮的月光。一边坐船缓行,一边高唱民歌,还笑着去捞水里的月亮,真是赏心乐事!我们到海河上去试一试好不好?   王翰(生卒年代不详)   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中进士。他性情豪放,喜游乐饮酒。杜甫诗句“王翰愿卜(一作‘为’)邻”,是说同他作邻居是荣幸的。他的诗为时人所重,借只存13首。   凉州词(二首录一)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现今甘肃武威地区。夜光杯,据说周穆王时,西胡献精美白玉制成,夜间发光的酒杯,称为夜光杯,这里指精美的酒杯。葡萄原自西域传入汉。寺的头二句就写出了边疆的特殊景色,因为琵琶是外来乐器,习惯在马上弹奏。头二句似为凯旋后大开宴席,奏乐催人饮酒的欢乐场面。乐极生悲,人之常情,在这种场合想到阵亡的战友也很自然。三句写为胜利而狂欢,末句写念死亡战友而伤悲,并没有什么矛盾。   我1922年在安庆,在商品陈列所做点义务工作,天天听一个老古董商人一面饮酒,一面朗诵这首诗。我想他所最欣赏的恐怕是第一句,我那时大概因为厌恶内战,倒最欣赏末句。   崔国辅(生卒年代不详)   山阴(今浙江绍兴)、一说吴(今苏州)人。开元14年(公元726年)中进士。他的诗清新有民歌风味。   采莲曲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相逢畏相失,并着采莲舟。   溆,池塘岸边,用“玉”字形容,可见整洁;花争发,岸上百花怒放。以“金”形容塘是同“玉”相对,是说阳光照耀,闪烁如金;水乱流,是采莲青年男女的船在水上驶行的结果。这两句将环境写得美极了。三四两句写活了青年男女相依相爱的情况。他们的纯洁心灵,活泼情态,跃然纸上。   小长干曲   月暗送湖风,相寻路不通。   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   上首采莲曲和小长干曲,都是旧乐府歌曲名。小长干遗址在南京的南边长江岸上。月暗,月光朦朦胧胧;湖上微风吹拂。相寻是一个青年去寻找心爱的情人,但是路走不通。不过采菱的歌声不停,他闻声就知道情人在池塘中采菱。在这类抒情小诗中,主要内容是写青年劳动者间自然健康的爱情。这类诗可以培养人们有纯洁高尚的情操和正确的人生态度。   古意   净扫黄金阶,飞霜皎如雪。   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   这首诗的作者说法不同,不必考证,这类情形常有。把台阶上洁白如雪的霜扫尽之后,回到屋里放下帘子,避免见到月光,加重相思的苦恼,却弹起了一种类似竖琴的乐器解闷。古人写这类诗常标题为“古意”,现在看来似乎有些迂腐了。   王维(701—761)   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9年(公元721年)中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又被称为王右丞。晚年半隐居蓝田辋川。前期虽然也写过边塞诗,但主要作品为山水诗,有不少佳作。他兼通音乐书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茰少一人。   9月9日是重阳佳节,是日登高避难是古老风俗,以后就是玩赏的佳节了。王维的家在父代迁移到蒲(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以东,因此称山东,他当时离家在长安。所以成为异乡的独客。他写这首诗时才17岁,想家思念兄弟是人之常情,遇到佳节自然也就加重了。“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句,就不是偶然的了。   茱茰是一种香味很浓烈的植物,登高时插在头上,据说可以祛恶避祸。从自己的孤独思家的感情,写到远处兄弟发现少一人而怀念他,就把两处兄弟的深厚情意融成一片,成为朴实而真诚的好诗了。不用空泛的词句,而用和佳节相适应的一件具体事情表达真情实感,是高明的诗的艺术。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是《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皇甫岳是王维的好友。头二句极写山中寂静,没有外面事物干扰,内心宁静,所以连枝花落下也可以察觉。寂静的夜晚,不易看清周围的东西,所以山显得空,更显得静。月亮突然出来,静中容易被月光所惊,山鸟从山涧中时时鸣叫一声,读者容易体会春涧幽静的意境了。“鸟鸣山更幽”,用在这里就更为适当了。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柴(即砦、寨)音寨,意为栅栏。诗中未写鹿,大概已无鹿,只是一个风景点了。第一句写不见人影的空山,当然十分幽静,应该是万籁无声,才算空静了。第二句却写到人语声,似乎有些矛盾,其实这正是诗写得微妙的地方。第三句的“深林”’给“不见人”作了委婉的解释,因为他们被林遮蔽住了。人语声一衬,不仅破坏不了幽静,却加深了幽静的气氛。这使我想到王籍的诗句:“鸟鸣山更幽。”   深林总是不见阳光,十分幽暗的,这同首句所写的气氛十分和谐。地面长满青苔,也给人一种凄凉之感。但是落日余辉照到青苔,色彩就会起魔术般变化,使人感觉明快。诗人引我们进入微妙变化的诗境,享受生活妙趣。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是取诗人生活的片断成诗的。王维是诗人、画家、音乐家,他的这首诗把我们引入诗画音乐融为一体的境界。苏轼说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很适当的评语。我们可以补充一句;他的诗平淡自然,韵味近似天籁。   篁是竹,下面的林也指竹,这是又幽静,又密植的竹林,不是零散几棵。诗人独坐在竹林中,天空有明月照耀,一时弹琴,一时长啸即吹口哨,自然吹的是心爱的歌曲。这不是充满画意,又富有音乐美的情景吗?这诗也是诗人的纯净心灵和崇高人格的化身!   这首诗使我联想到李白的《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一静一动,描画出两个不同的诗人形象。常听人说,好诗中要有人在,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 贴着孩子趣味读唐宋词   尊灵性话家常   一位翻译大家给儿孙的文学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