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沉沙(精)/本色文丛

流水沉沙(精)/本色文丛
作者: 罗芃|总主编:柳鸣九
出版社: 海天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6.10
折扣购买: 流水沉沙(精)/本色文丛
ISBN: 978755072550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父亲离开我们将近50年了。他走的时候刚过60岁,对 于一个人文学者来说,60岁正值黄金年华。数十年的耕耘 和积累,学问做到了豁然开朗,无遮无碍,厚积薄发,游 刃有余的境界。然而很可惜,父亲却偏偏在黄金年华走了 ,而且走得那么决然,连一个字的嘱托也没留下。毕生追 求的事业轰然坍塌,留下巨大的遗憾。他走后不久,既是 他的师长,也是他的好友的郭绍虞先生在为父亲《中国文 学批评史》第三册所写的序言中不胜感慨地说:“雨亭( 按:父亲的字)年龄比我小,精力比我强,只由于疾病缠 身,竞使他余业未就,赍志以殁……既为私谊恸,更觉得 这是学术上的损失。” 父亲那一代学人,大多出身中层以上家庭,像父亲这 样地道农家出身的不多见。父亲家在河北农村,世代“面 朝黄土背朝天”,终日辛劳才聊以糊口。父亲常说爷爷治 家极严,家里人个个都得早起下地干活,谁的动作稍有迟 缓,就立刻会被爷爷在屁股上踢一脚。父亲从小就干农活 ,大约到11岁,家人才不无勉强地把他送人学堂。家境贫 寒,读书又比别人晚很多,这就从起点上注定了父亲的求 学之路必然崎岖,必然要花费数倍于别人的气力。 父亲在学堂是非常用功的。我们兄弟姊妹几个上小学 的时候,但凡四则运算碰到难题,都向父亲求援,而父亲 几乎总能够不费吹灰之力就解答出来,可见父亲算术学得 很扎实。父亲后来进过中学,念过师范,都因为家庭经济 拮据半途而废。父亲回乡后学了一阵木匠,直到晚年他的 木工手艺还舍不得丢,家里斧刨锯凿等工具一应俱全,父 亲经常自己动手修理桌椅板凳。这点敲敲打打的功夫多少 传了下来,使我们也养成了自己动手的习惯。 上不起学堂,父亲便自学,不久拜在回乡伺候母亲的 本县学者武锡珏门下,研习经史诗文。父亲说,他除了随 武先生学习,还要帮先生做家务,辛苦是不待说的。父亲 发愤苦读,年节都不回家,短短两三年里便打下了坚实的 古文功底。1925年,武先生赴河北大学任中文系教授,父 亲随师而行,人中文系学习。由于经济上没有着落,便找 了_一份在中学教书的兼职,虽略有小补,但仍支撑不起 学费和生活支出,学习时断时续。 1927年秋,父亲投考清华大学研究院国学门。依着常 理,考研究院应在大学毕业后,父亲刚断断续续念了两年 大学,何以突然决定考研究院?从父亲零星的话语中,可 以揣度出几个原因。首先是仰慕清华大师们的风范,想一 沐其学术春风。其次是觉得与其勉强在河北大学延宕,莫 如直接跨入当时最高的学术门槛。再次是父亲对自己的国 学功底已经相当自信,而且他知道大师们往往不拘一格收 纳人才,并不囿于世俗陈规。当时,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 的学生每月发50元补贴,这对常为经济上周转不开而困窘 的父亲是很大的诱惑,所以父亲又投考了燕京大学国学研 究所。结果被两所学府同时录取。后来父亲曾半开玩笑地 说他只有两头的文凭,没有中学的,也没有大学的,只有 最低的(小学)和最高的(研究院)。他在清华研究院攻 “诸子科”,导师梁启超,梁先生去世后,改在陈寅恪先 生门下。在燕京研究所读“中国哲学”,导师是冯友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