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吸收力的心灵

有吸收力的心灵
作者: (意)玛丽亚·蒙台梭利|译者:吴学颍
出版社: 鹭江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有吸收力的心灵
ISBN: 9787545908848

作者简介

玛丽亚·蒙台梭利,20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1907年,她在罗马创办第一所“儿童之家”,并取得了惊人效果。在实践中,她提出了一系列极具革命性的教育观点,如“敏感期”“精神胚胎”“有吸收力的心灵”等,为我们揭示了儿童成长的奥秘。 她独创的“蒙氏幼儿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儿童教育,特别是得到了越来越多中国父母的认可和推崇。 在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蒙台梭利先后撰写了《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有吸收力的心灵》等多部著作,在世界各地引起了一场儿童教育的新革命。

内容简介

我们现在的教育五花八门,但只将注意力集中在 方法、目标、社会需求上,却忽视了人本身。从世界 各国官方采用的教育制度来看,没有哪一种是注重人 出生之后本身的教育,并对他的发展进行保护的。而 今,教育被认为是脱离了生物学以及社会生活而独立 存在的。所有受教育的人都与社会隔离开来。大学的 学生被要求遵守学校校规,还要遵循当局制订的教学 大纲进行学习。直到现在,可以说,教育依然没有将 学生的物质环境和社会需求考虑在内。如果一个学生 吃不饱,或者视力下降、听力有问题,从而影响了他 的能力,那么他只能得低分。纵然现在学生的生理缺 陷已经得到关注,但也仅限于卫生保健方面。没有人 关心不健全以及不合理的教育方法是否会对儿童的心 理造成威胁和损害。克莱帕瑞德领导的如火如荼的“ 新教育”运动已经对课程设置的数量是否合适,进行 了深入调查,并且在努力减少课程数量,以减轻学生 的大脑疲劳。但是这一运动并未涉及儿童为何可以毫 不费力地吸收文化这一问题。大部分政府教育机构只 关心教学大纲的实施和完成。若是有大学毕业生对社 会的不公正或是对自己深有感悟的某些社会真相做出 反应,那么当局就会发出命令,称年轻人不应该涉足 政治问题,而应该专注于学习。接下来就是这些思想 受到禁锢的年轻人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已经失去了他们 自己的个性,根本不能对他们所处的时代问题做出正 确的判断。 教学制度逐渐偏离了社会生活,看起来好像社会 生活里的问题与学生毫无关系。教育的世界就像一座 孤岛,好似这里生活的人已经完全与世隔绝,并且准 备就这样一辈子隔绝下去。假如一个大学生感染了肺 结核后死亡,在他生病的时候,大学——这个他生活 的圈子没有给予他关心,也没为他的遭遇感到难过, 而这些情绪在他的葬礼上突然出现,这不会让人感到 奇怪和悲哀吗?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进入社会后惶恐 不安,不仅不能自力更生,甚至还成了朋友和家庭的 负担。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指望教育机构里的人能 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这种无所谓的态度已经从各种规 则中得到充分的证明。这些规则禁止教育考虑心理因 素,它们只负责组织学习以及考试,通过考试的人可 以得到文凭和学位。现今社会,这些便是在学校教育 中所能取得的最高荣誉。同时,研究社会问题的学者 也发现,大学毕业生以及获得了学位和文凭的学生对 进入社会后的生活毫无准备,不仅如此,他们能有效 参加社会工作的能力也大大降低了。有数据显示,精 神失常者、罪犯以及所谓的“狂躁分子”数量大幅增 加。社会学家呼吁学校应对这些严重问题进行补救, 但校方丝毫不关心这些问题。作为一个非常古老的机 构,学校不愿意改变它原有的路线和传统。只有外界 的压力才可以对教育造成的缺陷和错误进行改变和补 救。不合理的教育会对学生造成非常大的伤害。 那么,从婴儿出生到六七岁这一阶段又是什么情 况呢?所谓的学校对这一阶段根本不感兴趣,因此便 有了学前教育。也就是说,官方教育机构完全把这个 阶段排出了它们的体制。不过,刚出生的婴儿在学校 真正能做的有什么呢?不管在哪里,为学龄前儿童设 立的教育机构,很少依靠政府的官方教育机构,而是 由非官方机构管理的。这类私人管理模式一般具有慈 善目的。目前社会上还没有将保护儿童的心理作为社 会问题来关注。此外,社会一致宣称年幼的儿童只属 于他们的家庭,而并不属于政府。 P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