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入·机缘:多媒体话剧《兰若寺》的诞生

误入·机缘:多媒体话剧《兰若寺》的诞生
作者: 编者:王宜文//赵晓宇|责编:尹春雪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
原售价: 12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误入·机缘:多媒体话剧《兰若寺》的诞生
ISBN: 978750784643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以虚写实,以意传神 ——话剧《兰若寺》导演及舞美创作阐述 赵晓宇 一、创作缘起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里有一个支脉长盛不衰,特别有 活力,就是志怪小说。这类小说发源于汉代,兴盛于魏 晋南北朝,流行至清代。这类小说大致分为三类:描述 地理博物的怪闻,如汉代东方朔的《神异经》;记述正 史以外的历史传说故事,如汉代班固的《汉武故事》; 讲述鬼神怪异的故事,如东晋干宝的《搜神记》。而本 文的研究对象——清代蒲松龄撰写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志异》(俗称《鬼狐传》)就属于鬼神怪异类故事 。我认为,志怪小说之所以成为从古至今流行文化里长 盛不衰的题材,首先因为这类小说取材自地理博物、历 史和神话传说,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自然崇拜、玄幻 色彩的奇异世界,浸润着中国早期文化中的宇宙观和生 命观,内容充满了超越现实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论古 今、无论文化和社会环境如何变化,想象力和创造力都 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次因为志怪小说的故事内 容往往与现实社会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创作者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认识的反映,是超越黑暗现实的 空灵环境,同时又是对现实进行思考与评价的一种特殊 方式,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我在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专 业在职艺术硕士之前,已经从事影视与戏剧美术创作工 作 20多年了,其中 10多年在国家大剧院做舞台设计与 舞台监督,其间担任了上千场优秀的中外戏剧作品的舞 台监督。这些戏剧作品的共同特点是传达情感、传播文 化、反映人性,其中蕴含的不同地域与历史时期的民间 文学、民间艺术、民间信仰与习俗,都是值得各方面专 家学者认真调查与研究的。经过多年戏剧实践的总结, 我认为,当代话剧创作从古代流行文化中汲取优秀的部 分进行再创作,是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非常 好的手段。近年来,各省市戏剧院团、民营院团和个人 戏剧团体都在积极排演不同题材的神话传说与当代审美 价值相结合的戏剧作品,并尝试从剧本创作、导演、演 员培训、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不断实践与探索,同时也 亟须当代戏剧研究者参与其中,不断发现问题,探究多 方面艺术实践的可能性,并最终给出自己的答案。实践 需要理论依托,理论需要实践来检验,实践与理论互为 验证、互为补充,也是这个选题的意义。 2016年 10月至 2019年 6月之间,我作为多媒体 话剧《兰若寺》(简称《兰若寺》)的剧本策划、导演 、舞台美术设计、视觉设计等,参与了该剧的创作。该 剧取材自《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一篇,我们的创 作团队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训“志于道, 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创作指导思想,怀着敬畏 之心向中国经典文学致敬。《兰若寺》在表演、导演手 法上,借鉴了戏曲的经验;在音乐创作上,运用了古诗 词吟唱的韵律,加入古琴、箫等传统乐器的演奏;在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