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先生(精)

大先生(精)
作者: 李静
出版社: 中国文史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4.40
折扣购买: 大先生(精)
ISBN: 9787503464409

作者简介

李静,文学评论家,剧作家。北京*报副刊编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以评论王小波、莫言、木心等作家获得2011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以剧本《大先生》获老舍文学奖**戏剧剧本奖。已出版《捕风记》《必须冒犯观众》等作品。

内容简介

我为什么这样写鲁迅? 我声称要写话剧《鲁迅》至少三四年了,一直干 打雷不下雨。朋友们渐渐把它当作了一件可以原谅的 事,安慰我说:“没关系,鲁迅从死掉那天起就有人 要写他,不是一直没人写出来吗?你不是**的倒霉 蛋。”其实不是的。萧红在鲁迅先生逝世五年后就创 作了默剧《民族魂鲁迅》,*本剧作家井上厦在20世 纪90年代也写出了诙谐风趣的《上海月亮》。只能说 ,1949年之后的中国剧作家还没有足够幸运的时机和 灵感,来自由地呈现这位天才而复杂的作家。2012年 2月,我不敢相信摩挲了三年的话剧剧本《鲁迅》, 真的在我手中完成了。 朋友们看完,有激动赞赏的,有不以为然的,* 多的是有些惊讶:“你为什么这样写他呢?”的确, 我的《鲁迅》不是预期之中的历史剧,也没有示人以 耳熟能详的“斗士和导师”面目,而是从鲁迅的临终 时刻写起,用意识流结构贯穿起他生前逝后*痛苦、 *困惑的心结——那是一个历史夹缝中备*煎熬的形 象,我试图让他成为一面破碎的镜子,同时照照我们 的历史和现在。他逝后的事怎么出现在意识里呢?是 呀,这个技巧我想了很久,此处就卖个关子吧。 鲁迅先生的伴侣许广平有篇回忆文章《*后的一 天》,作于1936年11月5*,落款注明“先生死后的 二星期又四天”,里头写到一个细节:10月19*零时 ——那时距先生辞世只有五个多小时了——许先生给 他揩手汗,“他就紧握我的手,而且好几次如此。陪 在旁边,他就说:‘时候不早了,你也可以睡了。’ 我说:‘我不瞌睡。’为了使他满意,我就对面斜靠 在*脚上。好几次,他抬起头来看我,我也照样看他 。有时我还陪笑的告诉他病似乎轻松些了。但他不说 什么又躺下了。也许这时他有什么预感吗?他没有说 。我是没有想到问。后来连揩手汗时,他紧握我的手 ,我也没有勇气回握他了。我怕刺激他难过,我装做 不知道。轻轻的放松他的手,给他盖好棉被。后来回 想:我不知道,应不应该也紧握他的手,甚至紧紧的 拥抱住他,在死神的手里把我的敬爱的人夺回来。如 今是迟了!死神奏凯歌了。我那追不回来的后悔呀。 ” 这段话如同一个伤口,使我在构思过程中不时感 到疼痛。这个人的勇毅和脆弱,炽烈和敏感,沉默和 爆发,克制和**……时刻对立共存在他矛盾的天性 中,直到*后一息,仍彼此纠缠欲说还休。在那生死 交界的时刻,爱人未能给他默契的回握和陪伴。 他孤单地踏上了无法回归的旅程。我不知许广平 先生如何挨过那些心碎自责的*子。我只知,我的《 鲁迅》必须从临终这一刻开始——它是一口沸腾的深 井,吸引我跳进去。 跳进去之后,*要紧的是选择——让哪些场景进 入主人公的意识中?意识流的好处是自由,坏处是容 易飞散,飞散不好,观众就会打哈欠——这一点,戏 剧着实和小说不同。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 早就警告过:“戏剧这种形式是多么脆弱而难以维系 ,因为这小小的生命火花得点燃舞台上的每一分每一 秒。”对剧作者来说,点燃火花的实验室在其自心。 在浩如烟海的鲁迅著作和相关回忆录中,我生平** 次以偷窥癖的嗅觉和冷血,搜寻他的痛苦、纠结、迷 误和软肋,从中提炼我需要的火花。我要写的不是领 袖敕封的“圣人”——所谓“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 命家”和“**的民族英雄”,也不是大众追捧的“ 凡人”——所谓*有人情味的“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 好师长”。不。我要写的是一个复杂而本真的心灵。 他的伟大和限度,创痛和呼告,我不想辜负。 P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