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力无边(2014升级版)

微力无边(2014升级版)
作者: 杜子建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34.60
折扣购买: 微力无边(2014升级版)
ISBN: 9787300180564

作者简介

杜子建 华艺传媒首席顾问。作家。 快媒体传播研究者,独创“破拆&答案”的新营销理论并形成独有的“华艺营销哲学”。 杜子建先后为北京市公安局、招商银行、人民大学、创维、伊利、快克、南都周刊、华夏时报等近百家单位做过专题演讲。因其独特的思维和不拘一格的形象,被业界“营销奇侠”,和“营销界的非人类”,《EMBA视界》总编刘元煌誉其为“中国企业家必须会见的20人之一”。

内容简介

微博来临,看似简单的140字革命。人们不会再 因为文学修养不够而止步于网络表达,不会再因为时 间不够而放弃于网络表达,更不会再因为理论基础的 不足而怯场于网络表达。 微博,没有门槛,而且随时随地,它可以没有主 语、没有宾语,甚至可以没有情绪没有主张——无论 何时何地何种心情,即使你只是无聊透顶,你都可以 以无聊为名义发布无聊的帖子,它成了一个任何人任 何时候都可以有话就说的好地方。 生活中,大家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我是有微博 的人!” 说这话的语气极有喜感,并相当豪迈,仿佛喜滋 滋地警告他人: 别惹我! 这话跟早年“我是有组织的人”、“我是有背景 的 人”一样,是一个很有底气的人格支撑,似乎是说, 自从咱有了微博以后,就算找到组织也算握上枪杆 子了。 微博成了武器,至少,它可以用于自卫。 微博,因为具有独特的“手机端口直播优势”的 发送便捷,而具备了一种无可替代的强大的个体直播 威力。 有一个好玩的微博段子,最能从市井文化中看到 这个“小革命”的到 来。有一位女网友说,某领导要以领导的名义和她发 生关系,并威胁说自 己是有背景的人,该网友听后哈哈大笑着回答:“要 知道,如今我的背景 更大,我是有微博的人!”一句话就把好色的领导吓 得魂飞魄散。 还有一个视频是这样说的:教室里,一位教师举 手要打学生,顿时看 见所有的学生都把手举了起来,这举起来的每一只手 上,都有一部手机, 手机的镜头对准了老师。老师落荒而逃。 微博让每一个普通人拥有了最强大的背景。手机 ,是他们的武器端口,而这个端口背后的微博,有着 亿万双眼睛在“盯住你”! 眼睛,才是这个世界最强大的武器吧!即使你拥 有核武器,但如果你 被眼睛盯上,你威力再猛的核武器在使用的那一刻, 都必须做到“师出有 名”。就算是像英国这样的老牌强国,在自己的国家 发生重大骚乱的时候, 也不敢轻易使用它的“国家暴力”,因为英国,不仅 仅有twitter,还有更 厉害的facebook,它知道,在它轻易使用任何国家暴 力时,都必须面对更 为强大的“世界级网络用户”——它知道,这类的网 站,随时随地都在进 行“在场”直播。 每个人都是“在场直播” “在场主义”,也即“在场性”(Anwesenheit) ,是德语哲学中的一个重 要概念,后来逐渐被整个西方当代哲学所接受。在康 德那里,“在场性” 被理解为“物自体”;在黑格尔那里,指“绝对理念 ”;在尼采思想中,指 “强力意志”;在海德格尔哲学中,指“在”、“存 在”,到了法语世界,则 被笛卡尔翻译为“对象的客观性”。 “在场”即显现的存在,或存在意义的显现,或 歌德所说的“原现象”。翻译过来,相当于我们汉语 的“在不在”的“在”和“有无”的“有”。更具体 地说,“在场”就是直接呈现在面前的事物。就是 “面向事物本身”。就是经验的直接性、无遮蔽性和 敞 开性,而“澄明”是通往“在场性”的唯一可能之 途——只有“澄明”才能使“在场性”本身的“在 场”成为可能。而欲达至“无遮蔽状态”,只有通过 “去蔽”、“揭示”以展现。 通俗地说,“无加工的现场直播”就是在场性。 它的重要特征就是“去蔽”,是无遮挡的,不加工的 。 是原态的,是揭开的。是裸示的。 微博中的很多帖子都是如此:突如其来的倾诉, 不可克制的愤怒,毫无掩饰的狂喜、不经加工的照 相,都是典型的在场主义特征。 照相,对,就是这个词,不是摄影,不是棚拍, 不是艺术,甚至不是精心安排的生活,它就是照相, 就是偶然的瞬间,就是相互都不知道的一个现场 呈现。 微博就是照相,大多数是原貌,而且是不经意, 无安排,咔嚓一声,三五个字,三五句话,短促、直 接,毫无修饰,一击按钮,零点几秒,就呈现到世界 的面前,几千人、几万人、几十万人、几百万人乃至 整个微博,都会看到你的“在场直播”。 我在现场。 我在这里。P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