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139.00
折扣价: 101.50
折扣购买: 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修订版)
ISBN: 9787100222655
罗志田,四川大学历史系毕业,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历任四川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现任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著有《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和《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转折》等。
"民初中国权势结构的一个特征,即外国在华存在(foreign presence in China)那或隐或显的控制力量,在中国政治中起着重要而直接的作用。民族主义在中国政治中的能动表现,入侵的帝国主义既是因也是缘。外国在华存在的地位因而相当特别,语境和文本兼具——既是政治斗争的大环境,也是政治行为的参与者。故本书的引论考察自西潮入侵以来的中外格局,特别是不平等条约体系形成后对中外关系和中国政治的影响与制约。 怎样认识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的侵略,是曾经论述较多而一度淡出,近又有些复兴的议题。过去的研究明显侧重于实施侵略一方,而相对忽视侵略行为实施的场域以及侵略在当地的推行(通常述及被侵略地区的仅是一些特定的“反帝”活动)。实际上,正是中国的当地条件,制约了帝国主义侵略的方式和特性。 外来侵略者通过条约体系内化为中国权势结构的一部分,又依“例外法则”在中国形成一套与西方基本价值时相冲突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故这些西方代表在中国表述着“西方”,却又不完全等同于“西方”。列强既要中国实行改革以维持西方标准的“正常”秩序,其自身又是与西方标准相异的中国秩序之构建者和维护者,扮演着改革推动者和既存秩序维护者的双重角色。从文化视角考察帝国主义侵略所及区域的内部因素,兼及其与外部因素的关联互动,是认识和理解近代中国政治的基础,也可以增进对中外关系的理解。 本书的主体内容是从“二十一条”到北伐,而前面一组文章探讨一些个人和群体如何在乱世潜流中趁波逐浪,彰显民族主义本身,以及国家与人民、内政与外事等基本要素在民族主义影响下的不同表现形式。一方面,即使狭义的政治活动,也生成和进行于更宽广的社会之中;另一方面,随着权力意识被引入各专门史之中,这些更广义的政治活动和权势关系也在改变我们对“政治”的认知。 第二组是比较典型的政治史文章,侧重北伐时代的军政格局。中外过去都比较注重研究历史发展中取胜的一方,而忽视失败的一方。北洋军阀既然被国民党军所击败,自然不易受到重视(这一倾向不仅存在于中国,西方亦然)。然而北方统治的十余年间,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及思想学术都有相当大的转变,实不能存而不论。即使仅想要了解国民党何以能取胜,也必须对失败的一方作深入的考察。军事力量明显更弱的国民党军能战胜北洋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北洋体系先已濒于崩溃。 本书与北伐相关的各文都努力将北洋一方纳入讨论的范围,以尝试重建一个相对更全面的动态历史画面。其中《五代式的民国》以杨荫杭对北伐前数年政治格局的即时观察为基础,仅是一篇札记,却由本书最早版本的自序衍申而成,有些特别的渊源。杨先生那时虽是报人,但他对时局的认识不仅深刻,且能见其大,对理解带些偶然的北伐何以能迅速成功,有很大的帮助。 ——摘自本书《自序》 " "民族主义思潮下的抗御外侮与国家建构 罗志田教授诠释近代中国政治史之力作 。内政与外交的互联互动,是民初政治的一大时代特征。而本书题眼“民族主义”,正是各方争夺实际利益时,常诉诸的所谓理念和民声。这既是当时政治运作的一个特色,也提示出外国在华存在的实质影响。 本书是罗志田教授关于近代中国政治史的一部力作,详论了北洋时期政局的动荡更迭与隐伏其间的民族主义思潮,既有风云跌宕的大格局,也写到了个体在大时代中的思想激荡。本次修订,增添文章若干篇,多涉及北伐前后的政治外交,使修订版更侧重于常规意义的政治史,也更贴近“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这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