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东经济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6.00
折扣购买: 品味生活从读一首唐诗开始
ISBN: 9787545462937
飞蓬唐诗发烧友,历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从学生时代起就热爱唐诗,对中国古典文学着迷,深入研读唐诗十余年。曾任“唐诗小达人”选拔大赛嘉宾,参与唐诗选读,演员选拔、录制工作。
【谷雨】 《谢中上人寄茶》 齐己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 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 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 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 每到谷雨时节,人们就会在弥散的烟雾间采茶。因为只摘嫩叶,总是很难摘满一筐,可是天色很快向晚。 用飘着落花的泉水煮茶,召唤隔墙的邻居品茶,劳烦你从那么远的地方寄茶给我,我们又一年未曾相见了。 谷雨(Grain rain),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阳历的时间大约为4月19日~21日。“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天气变得越来越温暖。古人认为“雨生百谷”,谷雨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谷雨也是采茶的时节,民间俗语说:“谷雨谷雨,采茶对雨。”谷雨时采摘的茶细嫩清香,味道最佳,因此人们会在谷雨时节品新茶。传说,喝了谷雨这天采的茶能清火,所以南方有谷雨摘茶习俗,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以祈求健康。 说起关于茶的诗,唐朝还有一首著名的《七碗茶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这首诗是“茶仙”卢仝所作。卢仝是“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与家住河内孟州的河南令韩愈是好友。他们经常相聚在沁园,吟诗、品茶、赏歌舞。当时的河内人,只喝菊花茶和冬凌茶。卢仝对淳和甘甜、却缺少清苦之美的菊花茶,并不满意。韩愈建议他将竹串子泡茶试饮。后来,他们两人跑遍了周边的五十五泉,挑选泡茶的水。最终,卢仝采用桃花泉水炮制竹串子茶,搭配出上佳茶品。以后,韩、卢二人常邀张籍、孟郊、贾岛等朋友来桃花泉煮饮,以茶论诗会友,留下了很多佳话和诗篇。唐元和六年(811年),卢仝收到好友谏议大夫孟简寄来的茶叶,又邀韩愈、贾岛等朋友在沁园相聚,著名的《七碗茶诗》就在这里诞生了。卢仝的茶诗所表达的饮茶感受,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口腹之欲上,而将喝茶分出清晰的七分层次,达到一种妙不可言的境界。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天,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平面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一般。 月光照着江面,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整条春江都在月色笼罩之中。 江水蜿蜒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着开遍鲜花的树林,朦胧中好像无数细细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无从觉察寒霜飞舞。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成一片,看不分明。 江水和天空也连成一色,没有丝毫的粉尘杂质,只有一轮明月高悬在天空中。 不知是什么人最早在江边仰望月亮?也不知江上的月亮在哪一年第一次俯瞰到人类? 人类一代代繁衍生息,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亘古不变。 不知江上的月亮是不是等待着什么人呢?只见长江之水日夜不停歇,奔流不息。 天上的白云,飘飘忽忽,行迹莫测;在离别的青枫浦上,空留着思妇无穷无尽的哀愁。 今夜,是谁家的游子乘着小船在外漂泊?又是哪家的女子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生起相思? 月光徘徊不去,浮云游动,楼身光影随之变幻万千,它应该能照到相思女子的梳妆台上吧。 月光照进门帘中,卷不走,照在捣衣砧上,拂不掉,更勾起了离愁别绪: 想必此时我望着的月亮也正照耀着你吧,但我却不知你身在何处,听不到你的只言片语;多么希望我能追随月光到你身边,再一次见到你。 天空广袤,鸿雁不停地飞,飞不出无边的月光;江水深邃,善游的鱼龙也游不出这水域,只能空在水面激起阵阵波纹。鱼雁也没法传书了。(思妇视角) 昨天夜里,我梦见故乡的水潭上漂浮着衰败掉落的花瓣,春日将老,我的年华也已逝去,仍不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 春光像是要随着流水流尽了似的,家中水潭上的月亮也要西沉了。 斜月慢慢下沉,渐渐隐藏在海雾之中。我离家乡仍然很遥远,与家人天各一方。 在这美好的夜晚,不知有几人能幸运地趁着月光回到家中,唯有那残落的月亮和无着无落的离情,洒在倒映于水中的树影上,摇曳摆动,满江皆是。(游子视角)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是陈后主所作,或说是隋炀帝所作,流传至今的仍有多首。但,我们现在提起《春江花月夜》,就只与张若虚联系在一起。这是一首神奇的诗,也是说起唐诗绕不开的诗。诗人张若虚,出生年月不详,去世年月不详,生平不详,流传至今的仅有两首诗。但其中之一的这首《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盖全唐”,被闻一多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从字面解释,诗名为“春天的江水”和“花好月圆的夜晚”,这样简单的解释简单俗气,也不符合作者的初衷。诗人是将春天、江水、花林、明月、夜晚,作为5个独立的主题,相互关联,错落重叠,延伸出丰富的变化与深邃的意境。全诗共36句,每四句一换韵,像9首绝句的组合。在结构上,全诗正中的四句“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为腹句,将全诗一分为二;具体地说,可分成5段(即2、2、1、2、2),第一段讲述作者在春天的江边行走时的自然感受;第二段作者从人的视角转化成神的视角,从人生感慨升华到宇宙意识;第三段讲的是游子和思妇的离愁别绪;第四段,从思妇的角度,讲述独守空闺的女子对心上人的相思之情;第五段,从游子的角度,感叹自己年华将逝、漂泊无定,体现了对心上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仔细数一数会发现,诗中竟用了11个“江”字和15个“夜”字,它不拘泥于传统诗歌的规则和套路,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很妙,清丽自然,气韵无穷。 这一夜,张若虚只身一人在江边行走,从月出走到月落,待了几乎一整晚,他见到了绝美的景致、感受到了天地的苍茫,直面浸骨噬髓的孤独,以及孤独背后浓郁缱绻的情意。人生那么苦楚、短暂,世间有那么多美好的其他事物,不如抛去对心上人的牵绊,就尽情地享受这一刻!然而,他做不到,如果不能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和情感,人何以为人。春光绚丽,江水辽阔,花林美好,月空空明,夜幕深邃,和这么多或美好、或宏大、或永恒的东西相比,人既不卑微,也不渺小,世间万物是共生的,也是平等的。就让春天来临,让花儿绽放,让人去感受,去思考,去痛苦。在苍茫的时空中,人正是有了思想才豁达,正是有了情感才找到归宿。 900多年后,明朝万历年间的一天夜里,明代著名学者、文艺评论家胡应麟为了编辑历代诗集《诗薮》而挑灯夜读,他手中在读的是北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突然,他看到了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惊为天人。在此之前,《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因乐府体裁而侥幸被《乐府诗集》收录的诗,埋没了900多年,没有人注意它,更没人认为它是唐诗杰作。读到这个故事,心中一震——不知有多少唐诗神作淹没在历史中,我们再也无缘诵读。趁我们还看得到这首诗,赶紧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