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大教育书系)

教育的目的(大教育书系)
作者: (英)怀特海 著 王涛 译 魏智渊 王志江 导读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9.80
折扣购买: 教育的目的(大教育书系)
ISBN: 9787570211500

作者简介

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教育家,创立了过程哲学。他的《过程与实在》是“过程哲学”的奠基之作,与罗素合著的《数学原理》是数理逻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所阐释的教育观念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魏智渊,南明教育及全人之美课程联合创始人,重庆新学道学校学术校长,公益组织担当者行动橡果书院院长,曾先后兼任多所学校校长。著有《儿童读写三十讲》《语文课》《教师阅读地图》《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教师阅读漫谈》等作品。 王志江,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二中学前任校长,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首都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特聘导师。 王涛,翻译专业硕士,军事学博士、副教授。译有《红星照耀中国》《历史的声音》等。

内容简介

文化是思想活动,是对美的感受,是对人文情感的领悟。支离破碎的信息与文化毫不相关。如果一个人仅仅消息灵通,那么在上帝的世界里,他不仅毫无用处,而且令人厌恶。我们要培养的是既有文化修养又掌握某个领域专业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将赋予他们踏上征程的奠基石,文化则像哲学和艺术一样指引他们前往深邃高远的境界。我们必须牢记,自我发展才是具有价值的智力发展,而这种发展往往发生在16岁到30岁之间。至于人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在12岁之前从母亲那里接受的教养。大主教坦普尔威廉·坦普尔的一句名言说出了我的心声。曾有人年少时在拉格比公学就读,成绩平平,长大后却功成名就,这不禁令人惊诧不已。坦普尔大主教的解答是:“人们在18岁时的境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之后将如何成长。” 在训练儿童的思维活动时,首先必须提防我所说的那种“惰性思想”——这种思想指的是知识仅仅被大脑接受,却没有加以运用,也没有经过检验,更没有与其他新思想融合在一起。 在教育史上,最令人感触的现象是,某些学校曾经朝气蓬勃,人才辈出,但后来却陷入迂腐和教条。究其原因,这些学校充斥着惰性思想。弥漫着惰性思想的教育不仅毫无益处,而且极其有害——最好的事物一旦败坏,往往糟糕至极。在过去,除了间或出现的智力活跃期之外,教育基本上受困于惰性思想。那些未受教育却见多识广的智慧女性,在中年时期成为社会上最具文化修养的群体,也正是这个原因。她们摆脱了这种惰性思想的恐怖束缚。将人类推向伟大境界的每一场知识革命,都是对惰性思想的激烈反抗。但可悲的是,我们对人类心理一无所知,一些教育体制自身形成的惰性思想再度将人类束缚起来。 那么,我们来谈一谈,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中应该如何防止出现这种精神僵腐。我们要阐明教育的两条戒律:不可教太多的科目;不教则已,教必透彻。 从一大堆科目中选择一小部分进行讲授,结果是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关联的概念,没有点燃任何生命的火花。在进行儿童教育时,向他们传授的主要概念要少而精,并且尽可能相互关联。应该让儿童学会将这些概念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并且当场领会如何将它们应用于现实生活的情境之中。儿童从开始接受教育时,就应该感受发现的乐趣。儿童肯定会发现,这些普遍概念可以令他对生活中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形成一种理解,而这正是他的人生。我在此使用“理解”这个词,意思不仅仅限于逻辑分析,虽然它包含了逻辑分析。我使用这个词,取自它在法国谚语“理解一切才能宽恕一切”中的意味。卖弄学问者会讥笑这种实用的教育。但如果教育不实用,那么要教育何用?难道教育要培养那种只能藏着掖着的才干?教育当然应该实用,不管你们的生活目标是什么。教育对圣奥古斯丁实用,对拿破仑实用。教育是实用的,因为理解是实用的。 关于“理解”问题,应该在教育的文学层面进行论述,我在此只是一带而过。同样,我也不希望被认为要对古典或者现代课程的优劣评头论足。我只想说,我们所需要的理解是一种对持续的当下的理解。过去的知识唯一具有的价值是武装我们的心智,帮助我们应对当下。给年轻的心灵造成的最严重危害,莫过于轻视当下。当下涵盖一切。当下就是“圣地”——它包含着过去,又孕育着未来。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200年前的时代与2000年前的时代同样悠久。不要迂腐地纠结于形式上的年代日期。莎士比亚和莫里哀的时代绝不比索福克勒斯和维吉尔的时代更久远。圣贤们的交流是启迪心灵的伟大盛会,但聚会只可能在一座殿堂,那就是“当下”。每一代圣贤来到这座殿堂所穿越的时光隧道,几乎没有差别。 在教育的科学和逻辑方面,我们应该记住,不加以运用的概念肯定有害。我所说的运用概念,是指将它与生活中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关联起来,包括感觉、知觉、感情、希望、欲望,以及调整思路的各种思想活动,这些都形成了我们的生活。我可以想象有这样一批人,他们被动地反复回顾着一些缺乏关联的概念,可能想要以此来强化自己的灵魂。不过,人性并不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当然,某些报纸的编辑可能例外。 在科学教育中,对于某个概念,首先应该进行证明。但请容许我先对“证明”这个词进行扩充解释:我的意思是——证明其价值。概念由命题来体现,除非这些命题被证明是真实的,否则概念将毫无价值。因此,对概念进行证明的关键在于证明其相关命题的真实性,通过试验或者逻辑去证明。不过,证明命题的真实性并非构成率先传授这个概念的必要条件。毕竟,尊师们的权威意见,为着手讲授这个概念提供了充分依据。我们在初次接触一系列命题时,往往会从评价它们的重要性入手。我们所有人在后半生都是这么做的。严格地说,我们不会试图证明或者反驳任何事情,除非它的重要得值得我们这么做。在狭义方面,证明和评价这两个过程在时间上并没有严格区分,二者几乎可以同时进行。但如果必须区分先后次序,从使用价值来看,应该是评价在先。 二十世纪zui为经典的教育著作之一,深入探讨教育的目的 全新译本 名师魏智渊、王志江进行章节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