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孔学堂书局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16.80
折扣购买: 康熙教子为学
ISBN: 9787807701255
方木鱼,原名王刚,畅销书作家,讲师,书评人,《新青年》《文苑》杂志签约作家。已出版图书包括《曾国藩家书·精选点评版》《长物志》《随园食单》《琴史》(2017年)、《文房四谱》等。另在《人民日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香港《大公报》、《演讲与口才》《文史博览》《文史月刊》《读书文摘》《中外文摘》《决策探索》等报刊发表文章千余篇。
读书须到不舍处 训曰:朱子云:“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得书真味。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者,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此言极是。朕自幼亦尝发愤读书看书,当其读某一经之时,固讲论而切记之。年来翻阅其中,复有宜详解者。朱子斯言,凡读书者皆宜知之。 〔译文〕 朱熹说:“读书要读到不忍放下时,才能领略到书中的真意。如果只是粗略地读几遍,大概了解书中大义就觉得满足,然后就去看其它书,那么就连看过的这一卷书也未必能明白它的旨趣所在。”这句话说得很对。我从小也曾发奋读书看书,当读到某一本经书时,总会巩固讲解讨论的东西并记下来。近几年来我不时翻阅,还有值得再详细解释的。朱熹这段话,凡是读书人都应该知道。 〔延伸阅读〕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徒为懒倦,则精神自是愦愦,只恁昏塞不通,可惜!” 读书要读到不忍放下时,才能领略到书中的真意。如果只是粗略地读几遍,大概了解书中大义就觉得满足,然后就去看其它书,那么就连看过的这一卷书也未必能明白其中真正的含义。人心即是天理所在,越用越灵明。如果保持头脑清醒,整日用功,那会多看多少书,多理解多少义理?如果一味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实在太可惜。 〔以史为鉴〕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同一本书,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心境下去读,会有不同的感受。 能够反复去看的书,因为他能搅动人在某方面的思绪,而人又对它有持久的需求。在需要回溯某种观点或寻求相关体验的时候,只能回头重读,不能通过“想想就行”替代。 唐德刚先生在《史学与红学》中谈到阅读《红楼梦》的感受:“人生自幼及长到老,原是变化无穷、迁徙不定的。在简易、变易、不易的诸种情况之下,每次翻一遍《红楼梦》,都会觉得它是一部新书,所以又要把它重看一遍,或至少是再看一部分。” 作家王冶秋曾谈到反复阅读鲁迅《阿Q正传》的不同感受:“要读懂个《阿Q正传》,至少要读十四遍以上:看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笑的成分;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第六遍,阿Q还是阿Q;第七遍,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第八遍,合而为一;第九遍,又一一化为你的亲戚朋友;第十遍,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第十一遍,扩大到全国;第十二遍,甚至到洋人的国土;第十三遍,你觉得它是一面镜子;第十四遍,也许是报警器。” 黑格尔曾说:“一句哲理在年轻人嘴里说出和在老年人嘴里说出是不一样的。年轻人说的只是这句哲理本身,尽管他可能理解得完全正确。而老年人不只是说了这句哲理,其中还包含了他的全部生活!” 宋代词人蒋捷《虞美人·听雨》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个听雨的过程,其实更多是理解人生的过程,这和读书有着莫大的相似性。“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看经典文章不可急躁,急躁不能凝静,难得其旨趣。作为圣人的孔子读《易经》尚且“韦编三绝”,何况普通人呢?一个人反复读哪些书,比曾经读过什么书,似乎更容易识别其阅读趣味。 初学贵有决定不移之志 训曰:《易》云:“日新之谓盛德。”学者一日必进一步,方不虚度时日。大凡世间一技一艺,其始学也不胜其难,似万不可成者,因置而不学,则终无成矣。所以初学贵有决定不移之志,又贵有勇猛精进之心,尤贵有贞常永固不退转之念。人苟能有决定不移之志,勇猛精进而又贞常永固毫不退转,则凡技艺焉有不成者哉! 〔译文〕 《易经》上说:“日日更新进步,这是一种极高尚的品德。”学习之人应当天天进步,才能不虚度光阴。大凡人世间每一门技艺,开始学习时,其难度往往让人难以忍受,就好像万万不可能完成。如果因此放弃而不再学习,那终将一事无成。所以,对初学者,可贵的是要有一经决定就不再改变的意志,还要有勇猛追求上进的恒心,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要有一种固守正道、誓不后退的决心,人如果有坚定不移的志向,每日突飞猛进,而又坚守不退步,那么又有哪种技艺学不到手呢? 〔延伸阅读〕 《易经·系辞上》言:“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人能够拥有万物就是伟大业绩,学习上不断更新就叫崇高品德,变化不止就叫易。 “富有”不只是指天地人所拥有的自然物质资源,更大程度上是指天地人之间的精神智慧资源。若将天地与人作比较,南怀瑾曾解释说:“只有天地、自然最富有……天地制造了万物,而不占有……只有付出,没有占有,这就是道,就是富有,所以富有叫做大业。” “盛德”则是指“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融容,万物调和,朱熹曾评说:“木一日不长便将枯衰”。君子崇德行善,应如树木生长之理,日有所进,不可中断,最终能蓄养成自强不息、盛久不衰的大德。 〔以史为鉴〕 《大学》说:“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商汤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创新一词即由此而来。 “新”本意与洗澡有关,即天天都要把身体洗干净,将洗净身体之“新”变成完善自己的“新”,使自身的道德水平如同沐浴一样,能够天天洗去自身的过失,使自己的道德修养日日自新,这是对“新”的进一步阐发。 康熙在本文中曾谈到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很多时候,困难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困难所带来的心理体验和后遗症。如果因噎废食,则得不偿失。一门全新的技艺,如果之前完全没有接触,刚一开始学习肯定会十分艰难,如果因为自身的不自信、惰性、恐惧等情绪,对即将进行的活动产生回避态度,甚至就此止住,这是极不利的。 晚清重臣曾国藩的几位弟弟年岁愈增而功名无望,有心灰意懒之兆,“九弟、季弟读书,开口便有自画之意。见得年纪已大,功名无成,遂有懒惰之意”。曾国藩说,“此万万不可!”并督促:“诸弟但需日日用功,万不能作叹老嗟卑之想。”并说:“吾愿吾弟步步前行,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计算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坚持。练习,不仅是简单地重复,更重要的是感悟,是在练习中不断进步。人生之路,是一场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跋涉,但这跋涉的过程中,总有些山要自己去攀登,总有些水要自己去趟,总有些路要一个人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步步前行,日日不止”就要有《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态度,一件事情达到一定的高度,如果需要走一百步,哪怕是九十九步都不行,要凭着实学力行的精神坚持到底。每个有志于学的人都应该牢记康熙“初学贵有决定不移之志,又贵有勇猛精进之心,尤贵有贞常永固不退转之念”的教诲。 这将是目前所见的《康熙庭训格言》版本中最好、最全、最丰富的!!! 1.最好! 本书为“康熙庭训格言”释读丛书的第四册,全书分为“为圣篇”“读书篇”“书法篇”“论诗篇”“学艺篇”“博学篇”六个章节,高屋建瓴、旁征博引,讲述了《康熙庭训格言》为学的最高目标——为圣! 2.最全! 本丛书共五册,囊括了“康熙庭训格言”的全部训言246条,并对所有训言都进行了梳理与翻译、解读与点评。 3.最丰富! 每一篇庭训格言,除了有对应的注释、译文之外,还有“延伸阅读”和“以史为鉴”两部分内容,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养生等知识。阅读此书,不仅可以全面了解康熙,还可以更加深入体会古代的各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