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海天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4.60
折扣购买: 百花里的物质生活
ISBN: 9787550733824
金敏华,香港籍作家,拥有32年媒体工作经历,长期关注与建筑、规划、社区营造、文创事务、阅读及生活方式相关的泛文化事务。担任过《深圳周刊》《云端》《今日中国》(繁体版)等多本刊物主编/执行主编。参与编著《私人阅读史》《深圳十大观念》等。目前为深圳坪山文化智库专家成员。《百花里的物质生活》是其从“点线面”展开对深圳阅读文化背后脉络、理据、故事寻访的开始。 晓昱,本名付昱,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国杯帆船赛创始人,物质生活书吧女主人,深圳电台前资深DJ,《心夜航班》主持人。著有《用声音抚摸深圳》《深圳不说爱:跟自己玩的游戏》。
物质生活二十年 晓昱 2000年8月28日下午时分,在百花二路和百花五路这个三岔路口还散发着淡淡油漆味儿的新空间里,我把最后一本新书摆上椭圆书台,替服务小妹把黑色滚橙边的围裙系好, 然后对他们说, 开门吧。没想到, 这一开, 就是20年。 那时的我,刚刚结束一段轰轰烈烈却无疾而终的北京爱情故事,回到深圳,也刚刚写完一本讲述深圳人的口述实录,无所事事。在新世纪的阳光下,游荡在深圳的街头,一个念头就在那个时候产生了:开一间书吧,卖一些喜欢的书,认识一些有趣的人,做一些有意思的沙龙,然后写下一些文字。这几乎也是我当时能想到的,唯一喜欢也适合去做的事了。 那时候在振兴路上一间名典咖啡厅,我打动了我的合伙人。这些天使投资人其实都是我多年的“狐朋狗友”:Linda,一个港资公司的行政女文青;胡宁,国企里的经济学硕士,正蠢蠢欲动准备远渡重洋;胡宜,正准备告别精打细算的银行行长职位,走入律师行业;赖灿辉,曾经的老记一名, 时任律师。那也是他们人生第一次投资吧,都不是什么有钱人,完全没有风险意识,也纯粹是一腔文艺梦以及帮助一个创业女青年的善意,我就这样成了一个私营小业主。每人几万块,我多出一份,成为大股东和实际经营者。店名拜我电台前同事陈溶冰所赐,取自法国女作家杜拉斯的随笔集《物质生活》。这座年轻的城市,似乎人人都是来这里追求物质生活的,而我想做的却是在这个物质的城市里构建一个精神的空间。 在这个人均购书量号称全国第一的城市里,除了浩浩荡荡的书城,几乎没有一间有态度的人文书店。我们没有北京的万圣书园,也没有上海的季风书园,甚至也没有寸土寸金的香港二楼书店,更不要谈那些文化沙龙了。我觉得书店不只是卖书的地方,还是一个联结爱书的人的客厅。他们说,这里是文化的沙漠。好吧, 那就让我做一个沙漠里的绿洲吧, 哪怕很小。 筹备 决定了开店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选址。那时候南山还很遥远,前海更不知在哪里,罗湖逐渐成为过去,福田正在兴起,所以我圈定了福田。可商业旺地不仅铺租贵,也没有我想要的安静的气息。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介绍白沙岭附近有铺位出租。几乎是第一眼,我就看中了这个位于百花二路和五路三岔路口的铺位,也许是这条路上浓密的树荫,也许是这车水马龙的Y字路口,也许是这里众多的学校,成片的公寓,长城、南天、核电……一间连一间的小店,一个可以步行的社区,有着一种深圳少有的生活气息。嗯,就是它了。 然后就是设计。对于资金不充裕的我们,还好有的是人脉和厚厚的脸皮。区区一间不到200平方米的小店那也是高举高打(两年后我们的书店才扩展到现在的300平方米),股东们各施其才。室内设计,我邀请了朋友、清华建筑系毕业的钟兵操刀。至今还很怀念他的设计,原来冲着路口的大门按风水先生的说法改在了侧面,正面则设计成一大片凹凸有致的玻璃窗,书区和吧区以另一块弧形玻璃隔开。这样即使只是偶尔路过书店的玻璃窗也能望穿一切,让你对明亮的书区和朦胧的吧区心生一种一探究竟的冲动。进门往左是书,往右是酒,所谓诗酒人生,皆我所欲,好不快意。其实是因为那时候我就想明白了,光卖书,别说赚钱,甚至连支出也不可能维系。书吧里最经典的一处,则是一进门就映入眼帘的一处字墙,由友人陶艺家陈子光烧制,内容完全是碎片化、意识流,各种混搭,由当年最流行的和文艺青年们最喜欢的字眼和短句组成。什么千禧、WTO、酒精、摇滚、高潮、杜尚、杜拉斯、村上春树,还有那句著名的“请别,克林顿,我”。最后大约觉得有点太发散,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回归了。吧区尽头靠墙也由四块弧形玻璃组成背景,自然就成了歌手唱歌时的小小舞台及背景。吧台幽蓝的灯光后面,墙上是一壁印有从古至今各种跟酒、酒具有关的词语贴纸,对面就是一组定制的印有草书图案的沙发,沙发上方的镜框里是我们搜集到的旧书,也算极尽“文化形式”之能事了。 物质生活整套VI则厚着脸皮请了老朋友、当时已经大名鼎鼎的平面设计大师韩家英帮忙,跟他说,钱是付不起的,以后管酒,你得支持我创业。书吧的招牌选用黑底橙色图案,这么出格的设计老韩敢设计,我也敢用。他为《天涯》设计的一组海报也很长时间被征用为舞台弧形玻璃的背景。 装修则是股东Linda把当时的男友派遣上阵, 绝对又是毫不留情的一顿压榨。钟兵这个建筑出身的设计师只注重空间,细节还得我们自己完善,书吧里的一砖一瓦、一杯一盘、一灯一椅都是我们从材料市场、香港宜家、东门等各处采办。为了省钱,还直接把朋友夜总会多出来的桌子搬过来, 铺上我们从东门买回来的蓝布和黄布,居然有种凡 ?高的既视感。 除了工地几个月的包工头工作,我还得跑工商、税务、卫生、防疫、文化局等部门,获得各种证照审批。那年头每一分钱都是珍贵的,哪里舍得浪费在请代办上,全是自己跑,不知跑了多少路,赔了多少笑脸,也不知受了多少冷眼,总算都搞定了。那会儿老大哥邓康延就职《凤凰周刊》,还专门派了一组人马跟拍我跑建材市场、图书批发市场和各种职能部门。一个昔日光鲜的主持人整日灰头土脸,这种反差多有戏剧效果呀。 《百花里的物质生活》这本书是为纪念深圳百花社区著名独立书店物质生活书吧开业二十周年而作。该书对书吧二十年的发展进行了详细梳理和回忆,聚焦2019年物质生活书吧重装返场后开展的一系列文化活动,钩沉过去二十年书吧历史上各种文化事件,以微观视角见证深圳文化的发展。 二十年间,书吧邀请国内外文化名家做过众多讲座,办过电影展、新书分享会等活动。书稿通过记录书吧二十年的经历,侧面反映了深圳这二十年来的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