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知识
原售价: 14.00
折扣价: 7.98
折扣购买: 西厢记(精注插图本)/中国古典四大名剧
ISBN: 9787501584338
王实甫,生卒年不详,元戏曲作家,名德信。大都人。他早年曾经为官,仕途坎坷,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场合出入,不为封建礼法束缚、与当时的演员有密切交往。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钟嗣成《录鬼簿》将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四种,现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芙蓉亭》《贩茶船》两剧各存一折取词。
中国戏曲知识简介 中国戏曲是一种传统的综合艺术形式,是包括文 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等艺术因素,以音乐和 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总体性的演出艺术。著名学者 王国维称中国戏曲之特点是“以歌舞演故事也”。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萌芽 ,经过不断地发展与丰富,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 艺术体系。汉有歌戏、百戏和角抵戏。唐有歌舞戏和 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北宋时,随着社会经济 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娱乐场所,民间歌舞、说唱、滑 稽戏渐渐综合,宋杂剧在此基础上也发展起来。元代 时,北方出现了元杂剧,戏曲创作和演出空前繁荣, 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也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 个重要时期。在此期间,涌现了一批著名戏曲作家, 如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王实甫等。明清时,各地 方剧种兴起,以昆曲和京剧为代表,形成了完整的舞 台艺术体系。 中国戏曲剧本一般分为“出”或“折”,各个剧 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末、丑等不同的 角色行当扮演,表演上按角色行当而各有不同的程式 动作和唱、做、念、打的不同特点,技术要求很高。 音乐体式有唱曲牌的“联曲体”、唱七字句或十字句 为主的“板腔体”,或综合使用两者。 一、戏曲主要剧种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昆山腔”,是一 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元末昆山(今属江苏),当 时民间流行南戏腔调,经元末明初戏曲家顾坚等人整 理加工,明初已有“昆山腔”之名。至明嘉靖年问, 戏曲家魏良辅等人吸收海盐、弋阳等腔和当地民间曲 调,使昆山腔更为丰富,称“水磨调”。传奇剧本多 用昆曲演唱。伴奏乐器有笛、箫、笙等。明万历以后 ,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全国还形成许多 支脉,如北昆、湘昆等。昆曲曲调清丽婉转、细腻抒 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 表。著名昆曲剧目有《长生殿》《牡丹亭》等。 2.京剧 京剧,流行于全国的戏曲剧种,被称为“国粹” 。清嘉庆、道光年间,四大徽班在北京同来自湖北的 汉调艺人合作,接受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 表演方法,吸收一些民间曲调,渐渐融合,最终创作 出京剧。自咸丰、同治以来,经梅兰芳等人加以改革 和发展,京剧逐渐形成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 京剧以西皮和二黄为主要腔调,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 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伴奏乐器主要有 京胡、二胡、月琴等。它的表演颇具气势,是近代中 国戏曲的代表。著名京剧剧目有《四郎探母》《霸王 别姬》等。 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上海等地的戏曲剧种。它源 于清道光末年浙江嵊县(今嵊州)的曲艺“落地唱书调 ”,称“小歌班’’或“的笃班”。1917年左右进入 上海,称“绍兴文戏”。表演先以男演员为主,后以 女演员为主。1938年起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 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 变革,吸收话剧、昆剧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写实与 写意相结合的表演风格。以四工调、尺调、弦下调等 为主要曲调。著名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 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4.黄梅戏 黄梅戏,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等省的戏曲剧 种。它源于湖北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乾隆末传入安 徽安庆一带,用安庆方言演唱。在剧目和音乐上,黄 梅戏曾受青阳腔和徽调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在黄 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黄梅戏表演曰 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唱腔分花腔、彩 腔、正腔三种。著名黄梅戏剧目有《打猪草》《夫妻 观灯》《天仙配》《女驸马》等。 5.评剧 评剧,流行于北京、天津和华北、东北各地区的 戏曲剧种。清末时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莲花落” 和“蹦蹦’’的基础上形成,先后吸收河北梆子、京 剧等音乐和表演艺术演变而成。早期在河北农村流行 ,后进入唐山,称“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奉 天落子”。板腔体结构,有慢板、二六板、尖板等。 伴奏乐器以板胡为主,打击乐器与京剧相同。20世纪 30年代以后,评剧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影响下 日趋成熟。著名评剧剧目有《小女婿》《刘巧儿》《 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P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