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浙江古籍
原售价: 26.00
折扣价: 16.90
折扣购买: 老祖宗说游艺
ISBN: 9787554008614
苏翔,文艺学硕士,杭州市拱宸中学教师,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在《名作欣赏》《书屋》《浙江作家》《教育前沿》等期刊发表文章数篇;合著作品有《民国杭州文人日常生活》《网络文学新论》,编著作品有《北极熊俄罗斯》《斗牛士西班牙》。
然而,文化又是有国界的。 我们的古人不以捡到被“风筝斗士”切断线的风 筝为己有视作一种荣耀,而将断线的风筝看作是不祥 之物。《红楼梦》七十回里描写了一只风筝引来的故 事:众人在对诗词,不料窗外坠下一只大蝴蝶风筝, 宝玉一看便知道定是娇红姑娘的,催人赶紧送回去。 而这时探春拼命阻止,她说风筝被人拾走了是忌讳, 黛玉也笑说那掉落的风筝是放掉的晦气,于是大家都 七手八脚地忙着把自个儿的美人风筝都放出去,以除 掉晦气。 《红楼梦》里又有这样的描写:元宵节的晚上, 贾政与孩子们一起玩猜谜,元春、迎春、探春、惜春 的谜底分别为爆竹、算盘、风筝、海灯,此时贾政便 心中烦闷,甚至大有悲戚之状,因为这四样都是不祥 之物。所以,人们选择在风起来的时节放风筝,是有 把一年之中的晦气、灾难、郁闷、病祸都统统赶走的 意思,与古时人们放爆竹、清明插柳也是为了驱邪避 灾大体相似。 王健吾、金铁盒《风筝谱》记载:“西北各地, 民多山居。每届立春之后,春风紧猛之时,每村辍于 事前扎一巨大之风筝,其形长方,中间略有凸势,用 巨绳百丈,携往山巅,数十人共放之。待风筝上升, 愈放愈高,至群力不能胜时,则以刀断绳,任风筝摇 曳而逝,名之日放灾。谓如此则将合村之灾晦,放诸 异地,通年可享太平矣。”直至现在也有许多地方在 春天里用这样的方式“放郁”,祈祷全年都可以安享 太平。每个村都制作一只巨型风筝,众人用齐力断金 的魄力,把风筝用尽可能长的线放飞,飞得越高,越 是吉利,在风筝断线后,让它任意地飘摇。 也有的时候,风筝并不是自己飞断线的,而是人 们有意将线割断,让其随风飘逝。风筝线被割断了, 飞落到了寻常百姓家,这户人家就会被认为沾上了晦 气,是一件不大吉利的事儿,仿佛要面临大灾大难。 尤其是在南方,最忌讳的是板鹞这类的风筝,如果落 人家中,就足以“肇生火灾”,所以被认为是极其不 利的征兆。也有人形的风筝,就像从天而降一个真人 ,也因此被认为会是有家中人员伤亡的凶兆。但是虫 鸟形状的风筝,就不在禁忌的名单中了。所以,放板 鹞时就最忌讳断线或者摔落了。假使真有一天,板鹞 不慎掉在别家的屋顶上,那风筝的主人就要赶快带上 香烛、纸马、鱼、肉和老酒这些物品向房屋主人赔礼 道歉,甚至得烧香磕头、祭拜过家堂菩萨才算完事。 尽管风筝有着令人忌讳的一面,然而也不能阻止 人们“斗风筝”的乐趣。在娱乐活动最丰富的宋代, 人们非常喜欢“斗风筝”的游戏。周密在《武林旧事 ·西湖游幸》中记载了当时临安的“斗风筝”情景: 桥上少年郎,竞纵纸鸢,以相勾引,相牵剪截, 以线绝者为负,此虽小技,亦有专门。爆仗、起轮、 走线之戏,多设于此,至花影暗而月华生,始渐散去 。绛纱笼烛,车马争门,日以为常。张武子诗云:“ 帖帖平湖印晚天,踏歌游女锦相牵,都城半掩人争路 ,犹有胡琴落后船。”最能状此景。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