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香园笔记

杏香园笔记
作者: 马廷义|责编:李宏伟//秦悦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50.00
折扣价: 32.00
折扣购买: 杏香园笔记
ISBN: 9787521207804

作者简介

马廷义,男,回族,1962年出生,甘肃临潭人,1984年7月毕业于西北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原临潭县志办主任。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兼职研究员、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河洮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临潭洮州东明书院副院长。参编**轮《临潭县志》(民族宗教卷),主编《临潭县志1991-2006》及《临潭史话》《临潭县政协志》《临潭县人大志》《百年临潭实录》等。译著有伊斯兰哲学名著《玄机与真光》《人类的起始与归宿》《麦克图巴特·书信集》等,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其中两篇论文入选2018年8月由北京大学主办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作者被邀参会。

内容简介

洮岷故事 故乡,那古老的水磨房 我爱故乡,我爱故乡那熟悉的山山水水,那奇妙的洮水流珠,雄伟的叠山横雪。 但是*爱故乡那古老的水磨房,它记述了一代人童年的梦幻、生活的欢乐和艰辛。然而我*敬仰它的执着精神,它像一头负沉载重的耕牛,缓慢而又不知疲倦地跋涉在西北高原的大小河流中,咀嚼着西北高原的风沙。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陪伴着西北高原前进的脚步,经受着高原的风沙雨雪,默默而又坚定地走完了寻求理想的历程。 我的故乡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会地,是一个古老的小镇,几百年来这里是东来西往、茶马互市的重镇,这儿云集着四方客商,集散着各路商货。近年来这里*充满了生机。每当朝阳欲出,袅袅的炊烟和淡淡的晨雾,恰似一层薄纱轻轻地覆盖在小镇的上空,给这古老的小镇又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一条不太宽阔的河道穿过小镇,从北向南纵贯而下,直通洮河。在镇子以南,这条河道**,杨树、纤柳筑成绿色的长堤,在四五月间杨花似雪飘荡空野,散发着甜丝丝的芳香。河道里叮咚的流水,荡漾着轻盈的涟漪和曼妙的歌声,偶尔在流水的清澈处,还可看见小金鱼乐荡于底。那一座座水磨就不规则地置列在这条河道里,水推磨转的嗡嗡声回响在山谷中,仿佛一声声强劲的呼喊,给这幽静空寂的河道增添了几分欢愉。 故乡的水磨是极其古老的,它像一头负重的老牛,用大自然给它的无穷动力和顽强不息的生命,转动着它刻满历史沧桑的巨轮,千百年间缓慢而又毫不松懈地跋涉在家乡的这条河道里。它的形象又是极其朴实和简陋的,就像我们见惯了的小瓦房那样,前观分上下两层,上层四周用木板镶成,里边置两扇直径二尺多、厚度约五寸的圆形磨扇。磨石上扇由四根粗绳悬于屋梁,下扇由一根直通下层的木柱顶立与上扇相合,木柱底都用木齿轮连接一个直径二米多的大木轮,一条长长的渠道连接一个木槽,由高向低,水从渠流向木槽,形成落差冲力,打动木轮,带转木柱及其**的下扇磨石,乍看有轮转日月、柱顶乾坤之势。原料从石磨上扇的圆眼灌下,由转动的下扇磨石轧磨而成雪白的面粉。 儿时的我总爱和小伙伴们到磨上去玩,如果是在“岸柳含青将绽绿,雪花犹自舞觞前”的初春,水磨长长的渠道两旁桃花含苞欲放,我们则冒着初春的寒冷赤脚下水,摸鱼捉虾,或在刚刚吐露嫩芽的柳树丛中当“游击队”;如果是在夏天,气温升高,长长的渠道中水温宜人,这里便成为我们戏水的乐园,从水中出来躺在绿草如茵、杂花丛开的渠旁,可畅享阳光的沐浴,在幻想中纺织生活的花环;秋天比春天*欣欣向荣,*绚丽多彩,渠边那一簇簇相思红豆般的三面花果,那一树树红黄参半的沙棘果,你可尽情享用,秋天使古老的水磨充满了诗情画意;冬天草木干枯,景物萧条,然而此时的水磨却别有一番情趣,大木轮下一根根晶莹剔透的冰棍,犹如仙人的银髯飘逸,又似根根玉柱垂纤而下,扳取一根可尽享“冰棍”的甜美清凉。偶尔随母亲去磨面,不免在磨房里过夜,到夜阑*深、万簌俱寂的时刻,躺在磨房狭窄的小炕上,唯有老磨的咯吱声长响不停,好像母亲轻哼着的摇篮曲,亲切温柔,使人沉浸在母爱的海洋中。童年的生活是这样绚丽多彩。但*多的是艰辛,因为生活的重担过早地压在农村孩子的身上,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不得不拿上生活日用品,诸如衣物、辣椒、水烟等,奔走在河道,串磨房,和磨面的藏民兑换面粉,有时博得磨面人的同情,给吃一顿饭,那真是难得的美味佳肴。有时留宿于磨房中,那嗡嗡的水磨声,又像愁苦天涯落难人的泣诉,催人泪下。 家乡古老的水磨房,联系着我童年的欢乐与凄苦,唱着一首童年的歌。 如果是在月光融融的仲夏夜,在皎洁如水的月光下,水磨旁还可欣赏到情人们婉约动听的“花儿”漫唱,恰似倾听一支优美动人的小夜曲。还有那磨房里飘出的青稞炒面的幽香,沁人心脾,使人如喝醇香的美酒,陶醉在古老的水磨旁。这时,人的心就像一片水晶剔透明亮。生活像一首优美的民歌,融进了乡音乡情。既平凡,又神秘莫测,既古老,又永远常新,这就是那古老的水磨的风格。 然而那*使人记忆犹新的,是我高中毕业、高考落榜后的一件事。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我拉着一车烧柴,渡过洮河,来到了一座水磨前,敲响了磨房,求磨主人借宿一宵,度过风雨之夜。磨主是个慈祥的老人,出于同情,他热情地让我进去,腾出暖意逼人的炕头让我解困。在这充满人间纯真之爱的小炕上,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回想自己多舛的命运、坎坷的道路,泪水浸湿了枕头。夜深人静,我听见那永不怠倦的磨声,迈着缓慢而又沉稳的步子,满怀信心地进行着无穷无尽的长征。我梦见了一个巨人高大的身影,一千多年前伟大的科学家祖冲之,踏着圆周率的节拍来到他设计制造的水磨中,走近了我的身旁,我看到了他勤奋探索的身影,我感受到了他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孜孜追求理想的精神,我醒悟了,我想到了造福于民和永不止息的水磨精神,我懂得了生命的价值,奋斗的道路,人生的真谛,便又安然入睡了。 这就是我对家乡古老水磨的记忆,是我曾经独自欣赏日出日落的霞光,独自倾听不息的磨声,独自品味冬去春来的往复,教我领会人生真谛的古老水磨。是带着高原的雄浑气势,西部粗犷、诚实、坚毅而又质朴的性格,那一千多年来咀嚼了大西北风与沙的,家乡那古老的水磨房。 陪伴着水磨的清幽歌声,我朝诵暮习了中学的功课,就是在这水磨旁我辞别了故乡,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开始了大学的求学生活。在这里我感受到了现代生活的节奏,领略了机械化的魔力,看到了各式各样、大的小的、自动的半自动的机械,隆隆的机声使我振奋,我真想高歌一曲,让歌声震动山谷。然而心灵深处我忘怀不了的依然是家乡那古老质朴的水磨,渠边长长的柳丝是否依旧青青下垂,渠中是否依旧鱼翔浅底,那磨底下的大木轮是否依旧吱吱地转动。我真想再回到那个纯真的童年,我真想看看那杂花丛生、绿草如茵的草滩,听听那情人们美妙的“花儿”声,多么想在那如水的月光下再听到水磨那催人奋进的脚步声。 今年我终于毕业了,带着一颗赤子之心,踏上了故乡的土地,瓦蓝的天空与碧绿的大地融合在一起,许许多多亲切熟悉而又激动心灵的乡音,送到了我的耳畔,是谁这么早,就用它那哗啦啦的悦耳动听的乐曲,唤来了玫瑰的黎明?等不到天亮,我就不知不觉地来到了阔别几年的水磨旁,见到磨旁我那从小走惯了的杂草丛花的渠旁小道,那特有的石头、木槽,那古朴简陋的磨房,我仿佛嗅到了那搅拌在空气中的青稞炒面的幽香,然而家乡那古老的水磨走到了它生命的尽头,早已无人使用。 磨房已经倾斜,房顶生着长而稠密的野草,渠中的水从木槽一泻而下,哗哗的水声犹如给这寿终正寝的古磨唱着挽歌,一种苍凉之感袭上心头。忽然一阵电动机声传来,循声望去,只见距水磨房不远处,矗立着一幢新瓦房,里面整齐地排列着几台半自动的面粉机在电动机的带动下飞转着,雪白的面粉顺小铁槽流出,像一条白色的链带,不断地流淌着幸福的生活。据闻政府还设想在水磨的基础上,修建一个全自动化的面粉厂,把**的机械化带来的方便送进山乡的家家户户。此时我的惊叹早就已不复存在了,那幢幢整齐的白壁青瓦的新磨房,映衬着蓝天,深情凝望,屹立在绿葱葱的树丛中,故乡一定会变得*美好。 1986年12月于临潭 马廷义的散文有很强的怀旧情怀,散文处处描写他对故乡的相恋情愫和对故乡人事物景的不泯记忆。他的前期作品,主要以抒情为主基调,如《故乡,那古老的水磨房》《情思东明山》等;但他是一位地方史志工作者,使得他后期的散文、随笔又极具思辩性和对地方文化的考证性,如《术布大陵谁之陵》《临潭城关寺稞宋金古墓发现记》《古洮州西方文明薪传断想》等;他的作品大凡读书心得、生活琐事、世情风习、风景名胜、地方掌故、历史传说、名人轶事等等,无所不包,如《一首洮州花儿背后的故事与历史》《冯阴阳的葬礼》《白土坡的纸马舞与白土坡的神》,就像水磨房水漕里的清澈之水,缓慢流畅,不紧不慢,流出了其韵致。他对友人的摄影、书法及论著所作的散文化评论,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对艺术与学术的独特悟性和思考,*是对友人再上一层楼的希冀和期盼。他的作品语言朴素,感情真挚,少有做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