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紫禁城
原售价: 22.00
折扣价: 15.80
折扣购买: 听雨楼丛谈/大家史说
ISBN: 9787513402323
高伯雨 名秉荫,又名贞白,笔名林熙。出生于广东澄海。青年时期, 曾游学日本,1926年游学欧洲,主修英国文学。回国后, 曾在北平跟溥儒习画,随杨千里学篆刻,与当时的文化、学术、书画界名家接触密切。1937年后,高伯雨移居香港,靠卖文为生。因子生喜雨,故号伯雨,在报纸上开设的专栏和以后结集的随笔也多以听雨楼为名。他精通文学、历史、翻泽,也喜欢绘画、金石、书法:文风生动活泼,又不乏从容气度,其笔下的掌故随笔,见解不俗。
听松庵竹垆及其名画 无锡的惠山第二泉上,有个竹垆山房,在明朝初年是听松庵(惠山有唐 李阳冰篆“听松”二字,故庵以为名)。这是江南一个名胜和著名的文物。 因为听松庵有一幅名画和一个竹垆,名胜与文物相得益彰,游无锡的人没有 不去竹垆山房一行的。 明洪武年间,画家王绂(字孟端,号九龙山人,因为他的故乡惠山有九 峰,取其意为名。孟端工山水,人品高洁,为世人敬仰)为性海上人绘竹垆 图。后来履斋写第二图,吴理写第三图。第四图是乾隆年间张宗苍奉敕所写 的。这个竹垆图一共四个手卷,由洪武至乾隆间四百年,海内名流,题咏殆 遍。这是竹垆图咏卷的来源。 至于竹垆之制,据邵文庄序《竹垆遗事》说:洪武末年,王孟端因眼病 ,寓居听松庵。病愈后,在庵中的秋涛轩壁上,写了一幅庐山图。他的朋友 潘克诚去看他的画,恰好有竹工从湖州来,庵主性海上人和王孟端、潘克诚 教竹工用竹造了一个火垆,用来烹茶。这便是竹垆的来历。 王孟端题竹垆诗云:“僧馆高闲事事幽,竹编茶具瀹清流。气蒸阳羡三 春雨;声带湘江两岸秋。玉臼夜敲苍雪冷;翠瓯晴引碧云稠。禅翁记此重开 社,若个知心是赵州。”赓而和者多人,都是一时胜流。到明朝中叶,竹垆 忽然遗失,不知去向。成化十二年(1476),武昌知府邑人秦廷韶访得于城中 杨氏,因作《听松庵复竹茶垆记》,现在摘录如左: 垆以竹为之,崇俭素也,于山房为宜。合垆之具,其数有六:为瓶之似 弥明石鼎者一;为茗杭者四;皆陶器也,方而为茶格者一;截斑竹管为之, 乃洪武间惠山听松庵真公旧物。垆之制,圆上而方下,织竹为郛,筑土为质 。土甚坚密,爪之铿然作金石声,而其中歉然以虚,类谦有德者。熔铁为栅 ,横截上下,以节宣气候,制度绝巧,传以为真公手迹,余独疑此非良工师 不能为。乡先达中书舍人王公(指孟端)尝有诗咏之……。永乐中,真公示寂 ,垆亦沦落人间,独诸公翰墨粲然尚存,落落与松云萝月为伍。成化丙申 (1476)冬,余归自鄂渚,暇宿庵中,真公嗣孙日戒宏者出以示余,因诵王舍 人所作(诗已见前,不再引),欢其佳绝,且惜其空言无征,图欲复之,乃因 释氏教述疏语一通,畀戒宏使遍访焉。已而果得于城中右族,垆尚无恙,特 茗枕失去不存……垆之亡,不知其的于何年,姑记其概。收垆者,故诗人杨 孟贤,复而归之者,其仲孟敬云。是岁嘉平月望日,邑人秦夔识。 以上是竹垆在明朝的故事。本来竹卢、茶具,只是一种可有可无之物, 就是失去了,另外买过新的,不就算了吗?但听松庵的竹垆与别不同,它是 出于诗僧性海和画家王绂之手,且经过那么多名士题咏,已成海内一件珍贵 的文物,所以就值得重视了。 后来不知怎样,竹垆又再度遗失,据清初朱竹坨、王渔洋所说,竹垆为 词人纳兰性德所有,康熙廿三年(1684),顾贞观住在纳兰性德家中,性德以 竹垆赠给他,贞观又携回惠山。性德死后,贞观与朱竹坨、周青士为竹垆联 句。又一说,贞观携归的竹垆是仿制的,同时,盛冰壑、宋漫堂都曾仿制。 至于真的竹垆,则在乾隆年间为灵源松泉和尚于北门张氏访得之,他以秦廷 韶所记的规制一校,一一相合,因请姚伯南为赋《再复竹垆诗》。松泉和尚 是性海的裔孙,善属文,临摹竹垆诗卷王孟端以下诸名迹。又有邵文庄的温 砚垆,扬州方士康在市上买得,藏了三十年,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士康 已经七十多岁了,他因为邵文庄也题过竹垆,他的遗物应该归之听松庵,与 竹垆并存,于是请扬州知府行文无锡,致此垆于惠山,王涵斋作歌记之,一 时名流和者甚众。以上是康熙初年至乾隆末年竹垆的故事。 王孟端所写的竹垆图卷,在康熙年间,无锡人顾贞观得之于纳兰性德家 ,与竹垆同归听松庵。乾隆十六年(1751),高宗南巡,驻跸惠山,汲第二泉 水,用此竹垆煮茗,高兴起来,因和明人题咏之韵,把他的诗写在卷上,后 来三次南巡都有留题。到了乾隆四十四年,无锡知县丘涟,打算重新装裱这 四卷画,因取人官署,不幸署西民房失火,画尽被焚毁。江苏巡抚杨魁、布 政使吴坛自请处罚,并劾丘涟,命罚银二百两给寺僧。清高宗以四卷皆毁, 深为惋惜,因自己写第一图(即王孟端所作那一幅),命皇六子永瑢写第二图 ,贝勒弘日午写第三图,侍郎董诰补第四图。御笔诗章,冠于卷首,于每卷 图后补录明人序、疏、诗什、依其原次,以还旧观。又出内府所藏王孟端的 《溪山渔隐》长卷,赐给听松庵主僧,以留王孟端胜迹,并为诗记之。咸丰 十年(1860)太平天国军队攻入无锡,竹垆、画卷全部散失。同治二年(1863) ,秦缃业在上海买到清高宗所画的竹垆图卷,过了几年,秦恩延又得王孟端 的《溪山渔隐》卷于洞庭山人家,恰遇黄埠墩僧舍落成,因并付主持僧华翼 纶收藏。 这是无锡惠山的一段文物小掌故。游无锡的人必往惠山,可以见到一九 五五年新修复的竹垆山房,但知道这段故事的人恐怕不多了。 一九五五年三月二日 P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