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凤凰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3.60
折扣购买: 蜗室古今谈(凤凰枝文丛)
ISBN: 9787550636521
丰家骅,1930年11月生于南京,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编著有《杨慎诗话全篇》《杨慎评传》《李玉和清忠谱》《丹铅总录校正》等。
第一辑 “龙生九子”的来龙去脉 在龙的许多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故事的出现是比较晚的。但由于“莫知所出”,不见于典籍,一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谜。然而,这些龙的子孙与我国的装饰习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现存的许多建筑物和器物上都留下了它们的“遗迹”,这是一个矛盾而有趣的文化现象,其真相究竟为何呢? “龙生九子”的由来 中国是龙的故乡,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关龙的记载可谓不胜枚举。但在明代以前的记载中,却从未见有“龙生九子”之说,直到明弘治年间,才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据明人一些笔记记载,“龙生九子”之说从出炉到成为一说颇为蹊跷,说可能是明孝宗有一天读书,看到“龙生九子”,因弄不清九子的名字,就写了一张纸条,令中官拿去问内阁。明代的内阁是皇帝的一个秘书机构,既参与国家核心机密的咨询,又有备皇帝顾问之用。当时的内阁大学士李东阳,接到皇帝的“御书小帖”下问“龙生九子名目”,仿佛记得少年时曾在杂书中见过,但仓促之间又答不上来,就问编修罗玘。罗玘说曾听老师说过,只记得其中五六个名目,于是又问吏部刘绩。刘绩说家中有一本旧册子,“册面上备录此语”,取来一看上面果然记有“九子”之名,但却未记出自何书,无从查考。皇帝的垂询不能拖延太久,李东阳无奈,只得凑合“据以复命”回答说: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龙种,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象。睚眦,平生好杀,今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象。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象。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象。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象。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象。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象。屃 ,平生好文,今碑两旁龙是其遗象。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象。(《李东阳集文后稿》卷十二) 后来他还说,“余又得一处载 好负重,今碑下石兽。所述各不同,俟正之博物君子”。他自己也吃不准,不能确定。他说的“九子”中,只有囚牛是龙种,其他八种都与龙无血缘关系,而且霸下、屃 、 乃同音相假,实际上是同一个东西;嘲风、蚩吻又同为殿角(脊)兽,根本不足“九子”之数。因而李东阳并没有解决“龙生九子名目”的问题。 李东阳的门生杨慎曾听他老师谈过“龙生九子”的事情,很钦佩老师“不蔽下臣之美”的“贤相之节”,根据自己的印象记下了九子的名目说:“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叫吼,今钟上纽是也。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五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六曰 ,性好水,故立于桥柱。七曰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环。八曰金猊,形似狮,性好烟,故立于香炉。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铺首。又有金吾,形似美人首,尾似鱼,有两翼,其性通灵,不寐,故用警巡。”(《升庵文集》卷八十一)杨慎所记的“九子名目”与李东阳有很大不同:一是在名目上,他去掉了囚牛和嘲风,增加了饕餮和椒图,并改“性好坐”的狻猊为“性好烟”的金猊。二是在排列次序上,他把位列第八、第九的赑屃、螭吻提为第一、第二。三是在龙子的形状上,增加赑屃、蒲牢、螭吻等的形体特征。杨慎是明代著名的学者,《明史》说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为明代第一,在当时知识界影响很大,因而后人论及“龙生九子”,多引述杨慎之说,早于杨慎的李东阳之说反倒不为人知了。 自明孝宗提出“龙生九子名目”的问题后,或许是皇帝的影响,也或许是李东阳、杨慎的影响,“龙生九子”的故事便不胫而走,盛传一时。明人笔记辗转抄录,经久不绝,如皇甫录的《近峰闻略》、胡侍的《真珠船》、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谢肇淛的《五杂组》、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荟》等。而且添枝加叶、愈传愈奇。说什么“龙性淫,无所不交,故种独多耳”(《五杂组》卷九)。龙“遇牝必交,如得牛则生麟,得豕则生象,得马则生龙驹,得雉则结卵成蛟”,龙子“不特九种已也”;且又云其中一子名“吉吊,盖与鹿交,遗精而成,能壮阳治阴痿”(《万历野获编》卷七)等。荒诞不经,难以置信。这些笔记对龙子的数目,所记各不相同,有的说十种,有的说十四种,有的说十九种等,这说明龙生子原无定数,只是因为皇上指定“九子”,大臣遂摘出其中九种来应命而已,实际上原来并无“龙生九子”之说。 “龙生九子”之说,最初李东阳云“莫知所出”,其后博学的杨慎只称“俗传”,谢肇淛更说“此语近世所传,未考所出”,都不知出自何书。但也有人认为“殆必有所据”,说“见《尔雅》”(《近峰闻略》),或说“出《山海经》《博物志》”(《菽园杂记》卷二)等,双方反复辩难,成了当时的一个学术热点。略晚于杨慎的陈耀文是个考据学家,他博极群书,经过仔细查证,指出《尔雅》《山海经》诸书并无“龙生九子”之说。他说:“夫《尔雅》者,兴于中古,隆于汉世,列在十三经中,非僻书也。其‘释兽’中,止有狻猊。郭璞注云:‘即狮子。’并无别项龙子之说也。《埤雅》《雅翼》并号该综,亦绝无一言及之者。”并云前人说“赑屃其形似龟云云,出《山海经》《博物志》……然考《山海经》《博物志》皆无之”(《正杨》卷四“龙生九子”)。这就有力地证实了“龙生九子”之说是没有文献根据的。另一位学者胡侍经过多年的查考也说此说是虚构伪僻,他说:“余忆十一二时,尝见其说于《对类总龟》中,近因历考传记,乃知其为不经。”(《真珠船》)由此可知“龙生九子”之说,原是个毫无根据的无稽之谈。 但李东阳是个严肃的学者,他说“忆少时往往于杂书中见之”;皇甫录也说“予又观他说,间有同异”。胡侍、谢肇淛等也都有类似的话,似乎又非凭空虚构而确有所本。我查阅了李东阳之前的一些明人笔记,发现有关龙子的名字、形状、特性等记载,都出自陆容的《菽园杂记》,不过陆容谈的是“古诸器物异名”,并不是说“龙生九子”的异名。他说: 古诸器物异名,屃赑,其形似龟,性好负重,故用载石碑。螭 ,其形似兽,性好望,故立屋角上。徒牢,其形似龙而小,性吼叫,有神力,故悬于钟上。宪章,其形似兽,有威,性好囚,故立于狱门上。饕餮,性好水,故立于桥头。蟋蜴,形似兽,鬼头,性好腥,故用于刀柄上。 ,其形似龙,性好风雨,故用于殿脊上。螭虎,其形似龙,性好文彩,故立于碑文上。金猊,其形似狮,性好火烟,故立于香炉盖上。椒图,其形似螺蛳,性好闭口,故立于门上。今呼鼓丁,非也。虭蛥,其形似龙而小,性好立险,故立于护朽上。鳌鱼,其形似龙,好吞火,故立于屋脊上。兽 ,其形似狮子,性好食阴邪,故立门环上。金吾,其形似美人首,鱼尾,有两翼,其性通灵,不睡,故用巡警。(《菽园杂记》卷二) 陆容所记“古诸器物异名”共十四种,李东阳上复皇帝“九子名目”里的屃 、蚩吻、蒲牢、狻猊都出自其中,只是蒲牢和狻猊二名微有不同,似乎李东阳得之于传闻,并未见过《菽园杂记》。杨慎所举“九子名目”共十种,除睚眦、 外,其余八种均出自十四种中,而且排列顺序基本与之相同,估计杨慎见过《菽园杂记》,所以他在“龙生九子不成龙”前加上了“俗传”二字,说明这只是民间传闻,并非出自典籍。陆容所举的十四种器物中,其形似龙的有五种:徒牢、 、螭虎、虭蛥、鳌鱼,这恐怕就是刘绩、罗玘张冠李戴的原因。其时李东阳们正“承上问”无从作答,又不肯承认自己“无识”,就只好移花接木来糊弄皇帝了。清人梁章钜说:“翟晴江谓本刘绩倡其说,但云得于此册面上,疑其权时应命所撮造。”(《浪迹续谈》卷八“龙生九子”)翟颢认为是刘绩首倡,归罪于他的“撮造”。陈耀文则批评杨慎不该以讹传讹,在《正杨》中说:“盖此事也,大臣不学,小臣妄对,其误一耳。公(指杨慎)复录以夸人,岂容再误乎?”(《正杨》卷四“龙生九子”)此言可谓一语中的,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 至此我们可以知道“龙生九子”原无其说,只是因明孝宗提问“九子名目”,由大臣们拼凑出来的“假货”。但因出自名人之手,其后又经许多名人传播,名人效应使它弄假成真,逐步为人们所接受,最终成为一说了。 “龙生九子”与装饰习俗 传说龙是一种飞腾于云中长身、巨口、粗须、利角、巨爪的神兽,有许多种类,有鳞的叫蛟龙,有翼的叫应龙,有角的叫虬龙,无角的叫螭龙等。它们也生儿育女,子孙很多,所谓“龙生百种,种种不一”。据《淮南子·地形训》记载:“羽嘉生飞龙,飞龙生凤皇……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介麟生蛟龙,蛟龙生鲲鲠,鲲鲠生建邪……介潭生先龙,先龙生玄鼋,玄鼋生灵龟……”它们的子孙有的仍是龙形,有的则变化为各种兽形。这些记载可能就是“龙生九子”的根据了。 龙在我国与装饰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游览名胜古迹、参观宫殿庙宇时,在梁柱上常会看到它们多姿的身影。龙的子孙也是一样,“九子”中有的装饰着宫观寺庙的屋脊、殿阶、廊柱等建筑物,有的装饰着钟、鼎、香炉等器具,不仅丰富了龙的装饰功能,而且还增添了我国古建筑和器物的形体美。下面姑依杨慎的顺序,具体谈谈它们与装饰习俗的关系: 1. 赑屃,一作霸下、 一本书趣谈古代生活“穿越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