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需要哲学/安·兰德丛书

谁需要哲学/安·兰德丛书
作者: (美)安·兰德|总主编:汪宇|译者:张旭东
出版社: 华夏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0.38
折扣购买: 谁需要哲学/安·兰德丛书
ISBN: 9787508091815

作者简介

  安·兰德(1905-1982),俄裔美国作家、哲学家。青年时代从苏联流亡美国,以其小说和哲学闻名于世。小说《源泉》(The Fountainhead)1943年出版后立即成为畅销书,并为她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至今仍以每年超过10万册的数量再版。1957年《阿特拉斯耸耸肩》(Atlas Shrugged)出版,成为美国历史上仅次于《圣经》的超级畅销书,被誉为对美国影响最大的10本书之一,全球累计销售近亿册。安·兰德推崇理性,认为人的第一美德便是理性;她不顾传统舆论的偏见,力倡个人主义,认为不能使个人利益得到伸张的社会,就不是理想社会。她的客观主义哲学自20世纪50年代起风靡美国,影响了几代美国人,她本人也成为美国青年崇拜的偶像。安·兰德一生著述百余种,根据她的生平拍摄的纪录片和故事片曾获奥斯卡奖。1982年安·兰德去世,此后美国创立了许多兰德书友会和专门研究安·兰德思想的机构。

内容简介

哲学不能直接回答你是在纽约还是在桑给巴尔岛 ([译注]位于坦桑尼亚东北部的岛屿),只能教给你怎 样判断身处何方。哲学最基本的用处在于告诉你:你 身处的世界是否遵循自然法则和知识。哲学帮助我们 了解:世界是不是稳定的、坚固的、绝对的:或者我 们是否身处在未知的喧嚣中、人类认识不了的神话中 、不能预测难以知晓的混沌中:或者人类的认识能力 在此是否无能为力,周围环境中日常所见是真实的, 还是虚幻的;周遭事物是独立于人类存在的,还是由 人类的思想建构的;客观存在是人类认识的客体还是 主体;客观事物是永久保持自己的存在,还是能被人 类的思想,比如某种愿望所改变。 依据不同的认识标准,对个体行为的本质、个人 理想的性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这类思想都属于形而 上学,是对存在的研究,或者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 是“作为存在的存在”(being qua being),也是哲 学的基础。 无论你对第一个问题得出什么结论,你都会觉得 有必要继续追问:我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因为人类不 是万能的、永远正确的,所以人类一直在探索新的知 识,同时人类还要验证思想正确与否。人类通过推理 获得知识,还是通过超自然力量的启示得到知识?推 理思辨是人类鉴别和综合感性知识的一种机能吗?或 者说人类具有天生的理念,在人类出生之前就深深植 根在头脑中?推理思辨就足以使人类认识现实,或是 人类还拥有强于推理的认识机能?人类的认识能获得 确定性吗,或是人类天生注定要永远处在疑惑状态中 ? 根据你设定的标准不同,你拥有的自信和对成功 的概念是全然不同的。对这类事情的答案,属于认识 论(epistemology)的范畴,是关于知识的理论,即主 要是研究人类的认知途径。 形而上学和认识论,是哲学两个主要的理论基础 。除此以外,伦理学(ethics)也是哲学的分支,可以 被看作是哲学的工具。伦理学并不适用于所有事物, 只是规范人类的行为,但是它对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都有影响:性格、行为、价值观以及人际关系。伦理 和道德形成一套价值体系,指引人类的选择和行动— —这也是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 我开头讲述的故事中,宇航员在陌生的星球上无 所适从,是因为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方,也不晓得如何 去求证。所以只有具备世界观,认识论,对自身本质 有清醒的认识,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在深入研究伦 理学之前,你必须回答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问题:人 类是一种理性的动物,可以理性地对待现实,还是一 种非理性的动物,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无能为力,随 波逐流?人类能够实现不断的进步,并分享进步的欢 乐,还是人类注定要面对失败和灾难?回答了这些问 题后,你可以进入伦理学的问题:对于人类而言,什 么是善,什么是恶,原因何在?人类首要的考虑是追 求幸福,还是逃避痛苦?人类应该以自我实现,还是 自我毁灭作为人生目标?人们应该追求自己的价值, 还是把别人的利益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人们应该追 求幸福,还是自我牺牲? 对上述问题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我在此没 有必要再一一指出。你们在自己身上和周围人们身上 ,都可以看到。 伦理学对上面的问题的回答,决定了人们在生活 中如何处事,这又引向哲学的第四个分支学科——政 治学,即关注社会体系中的规则。作为哲学在生活中 运用的例子,政治哲学不会直接告诉你具体在一周的 哪一天获得多少天然气供应,而只是让每个公民都清 楚,政府有权力对任何事情施加限量供应。 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