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
原售价: 33.00
折扣价: 19.47
折扣购买: 从修鞋匠到铁裁缝(一位劳模父亲的故事)
ISBN: 9787550037045
安谅,本名闵师林,另有笔名明人等。1960年代生人,生于上海。经济学博士、**经济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嗜爱文学,善于哲思,业余笔耕不辍,对散文、小说、诗歌、话剧、音乐剧等均有涉猎。二十多前开始在**报刊开设专栏十余个,出版专著十余本。著有“明人系列”(小说、随笔等两集),“青春轨迹系列”(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四集),“寻找系列”(散文四集、话剧),“沙枣花香系列”(诗歌、散文等两集,话剧、音乐剧等)等。数十篇作品获全国文学奖或被选入全国年度排行榜。
父亲是“沪一代” 好多年前,我借用新疆的说法,写了一篇题为《真情 “沪二代”》的故事,发表在《新民晚报》上。毫不夸张 地说,对“沪一代”“沪二代”,之前从无如此表述,之 后,在不同场所渐渐有所耳闻了。我的父亲就是我心目中 的“沪一代”,也是我感恩不尽、学无止境的真正的“父 一代”。听父亲生前说过,他是年幼时趴着小火车顶,带 有逃难的性质,从扬州乡下,来到大上海的。我在父亲故 世之后,曾多次扫墓祭祖。但每次都来去匆匆,父亲一辈 的老人也大都作古,我只是只言片语地获得一些有关家族 和父亲的往事。我也曾无数次地想象,父亲当年从这个江 都仙女镇闵伙村出发,到扬州火车站几十里地,是怎么走 过去的。悄悄进入火车站,偷偷爬上这奔向上海的小火车 (感觉应该还是小货车),在顶上差不多快一整天了,这 又是怎么熬过来的? 那年他14岁。我14岁时,无忧无虑地念初中了。早晨 ,父母让我洗漱好,穿戴整齐,喝了泡饭,带上一副大饼 油条,去不远的学校窗明几净的课堂上课了。我从未见过 一面的爷爷那时病故了。父亲和比他大不了几岁的伯伯, 不愿在家饿肚子了,他们辞别了我奶奶,要去闯荡一番。 在火车顶上,他们紧紧攥着车顶上的铁条,几乎不敢 动弹。小火车速度显然不算太快,但顶上狭小、滑溜,稍 不留神就可能滚落下来。过隧道时,就得全身紧贴车顶, 丝毫不敢抬头。车进站时,还得做如此姿态,不然,被发 现了,就半途而废了。 我去老家那年,沪宁高速和到江都的高速公路已贯通 ,小车坐了不到3小时,身子仍觉疲乏。这小火车顶上的滋 味,我怕是难以体会的。 也不知道是什么季节,有无风雨。即便是风和日丽的 日子,这趟车顶上的旅行,也不啻是一场人生的冒险。这 “沪一代”“父一代”的艰辛困苦,应该由此可见一斑的 。 父亲进城了。此时身无分文,举目无亲。那时正是国 民党执政的年代,时局混乱,世事茫然,未来令人忧心忡 忡。父亲站在这泥沙俱下的黄浦江边上,前景犹如江面上 腾起的云雾,也是一片迷蒙的。而少年的丧父之痛,是深 重的,如同天塌地陷,彻头彻尾的。我也无法揣摩父亲那 时的心境。简单用一个悲凉的字眼,也不可能准确地概括 他的情感。因为,父亲也就是从那时开始,艰苦创业,辛 劳持家,一步一个脚印成就了那个年代的光荣业绩,把男 子汉的精神,写在了这座城市。毋庸置疑,一股少年壮志 不言愁的豪气,一定也曾回荡在他的胸中。 “沪一代”是真正不容易的一代。我周遭许多人,有 的是老祖宗就是老上海了,有的也可以称为“老土地”了 ,哪个年代的先辈来的,都无从查询了。我也见过许多像 我这样的“沪二代”,父辈们不听命、不屈服于天地的束 缚和生活的穷困,他们走出来了,无所依靠,开天辟地。 向往美好的生活,从来都是大写的人的追求。 十多年前,我曾写过一首诗,发表在《解放日报》的 《朝花》副刊上,里面有一段:“趴在小火车顶上/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