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译文
原售价: 24.00
折扣价: 18.00
折扣购买: 我弥留之际(精)/福克纳文集
ISBN: 7532733017
小儿子瓦达曼是个弱智儿童,其智商比《喧哗与骚动》里的班吉稍高, 但也好不到哪里去,否则他就不会演出下面这一幕幕了:把母亲与大鱼混淆 了起来,认为皮保迪大夫是母亲的谋杀者,打走了他的马,在棺材盖上钻眼 毁损了母亲的遗容……。就和他进城一次得不到梦寐以求的玩具小火车一样 ,在新的本德仑太太的统治下,他也决不会实现他别的渺小的希望的。 我们把一家之主的安斯·本德仑放在最后来说,是因为他身上可鄙、丑 恶的成分比其他人都多。克林斯·布鲁克斯说:“安斯肯定是福克纳创造出 来的人物中最最可鄙的一个。”①世界上丑恶现象之多与突出常令人难以解 释,使得许多思想家与作家不得不从“人性恶”上面去找原因。马克·吐温 晚年就对人类抱着非常悲观的看法。他说:“在一切生物中,人是最丑恶的 。在世间的一切生物中,只有他最凶残——这是一切本能、情欲和恶习中最 下流、最卑鄙的品质。人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制造痛苦的生物,他并非出于什 么目的,而只是意识到他能够制造它而已。在世界上的一切生物中,只有他 才具有卑鄙下流的才智。”福克纳没有马克·吐温走得那么远,但他也在作 品中——特别是早期的作品中——写到了“人类的愚蠢行为”如何毁灭了世 界上许多美好的东西。在《我弥留之际》中,安斯·本德仑的懒惰与自私就 没有能把妻子从原有的悲观厌世情绪中摆脱出来,使她过了毫无光彩的一生 ,终于在郁郁不欢中死去。他不断地剥夺子女的权益,使他们也成为狭隘、 自私的人,使他们在感情上互相难以沟通,甚至于彼此仇视。自我净化是人 类走向幸福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正是出于这个目的,福克纳才在他的作品 中突出了美国人特别是美国的南方人性格中丑陋的一面。1955年福克纳访问 日本时,有人问他为什么要把人写得那么卑劣。福克纳回答说:“我认为理 由很简单,那就是我太爱我的国家了,所以想纠正它的错误。而在我力所能 及的范围之内,在我的职业的范围之内,唯一能做的事就是羞辱美国,批评 美国,设法显示它的邪恶与善良之间的差别,它卑劣的时刻与诚实、正直、 自豪的时刻之间的差别,去提醒宽容邪恶的人们,美国也有过光辉灿烂的时 刻,他们的父辈、祖父辈,作为一个民族,也曾创造过光辉、美好的事迹, 仅仅写美国的善良对于改变它的邪恶是无补于事的。我必须把邪恶的方面告 诉人民,使他们非常愤怒,非常羞愧,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去改变那些邪恶的 东西。”①看来,福克纳写本德仑一家,与鲁迅写阿Q是有共同之处的(且不 说这两篇作品都具有寓言的特点)。他对美国南方的农民,也有着鲁迅对中 国人民那样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理,他写自己同胞“国民性”中 低劣的一面,也还是为了使美国人振奋自强。我们实在找不出什么理由不赞 同他这样做。何况他在写这些方面的同时,仍然写出了他们勇敢、自我牺牲 与理性的一面,如朱厄尔、卡什与达尔的那些表现。 而且在总体上,福克纳还是把这次出殡作为一个吉诃德式的理想主义行 为来歌颂的。尽管有种种愚蠢、自私、野蛮的表现,这一家人还是为了信守 诺言,尊重亲人感情,克服了巨大的困难与阻碍,完成了他们的一项使命。 福克纳自己说:“《我弥留之际》一书中的本德仑一家,也是和自己的命运 极力搏斗的。”②可以认为,《我弥留之际》是写一群人的一次“奥德赛” ,一群有着各种精神创伤的普通人的一次充满痛苦与磨难的“奥德赛”。从 人类总的状况来看,人类仍然是在盲目、无知的状态之中摸索着走向进步与 光明。每走一步,他们都要犯下一些错误,付出沉重的代价。就这个意义说 ,本德仑一家不失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加缪对福克纳作品的主题所作的 概括也许是绝对化了一些,但是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他说:“福克纳给予我 们一个古老然而也永远是现代的主题。这也许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悲剧:盲 人在他的命运与他的责任之间摸索着前进。”福克纳有他自己的概括方式, 他说:“到处都同样是一场不知道通往何处的越野赛跑。”①在三十年代福 克纳所在的世界里,这样的描述不失为准确与真实。福克纳在自己的作品里 反映了这样的现象,应该说是忠实地反映了他周围的现实。 P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