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92.00
折扣价: 58.90
折扣购买: 大唐诗人行:王维、李白、杜甫们的诗意江湖
ISBN: 9787559676962
薛易 本名王学义,山东济南人,历史写作者,中国唐史学会会员。希望以当世之笔描绘正史,揭示更多历史人物的真容。
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 开元五年(717),郾城。 剑在空中飞,光华若匹练,如雷霆在天,如江海在地,如风云瞬息万变,如急雨射人双眼…… 一个男孩将这一幕看在眼里,着实被惊呆了。 他想写一首诗,就像祖父那样援笔立成,但他什么也没写出来。他还小,才六岁。这次,他记住了那位舞剑者的名字——公孙大娘。他无法预料,自己真正为她写诗,要等五十一年之后了。 七岁,他写了第一首诗,咏凤凰。周围人很惊奇。按说,像骆宾王那样咏鹅,才是合乎常情的。在儒家思想中,凤凰是祥瑞,预示天下太平,这似乎也是他献给自己的一个好彩头。不过,以他的家世来说,一开口就咏凤凰,也并非完全不可理解。 他叫杜甫,字子美,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祖籍京兆杜陵。他这一支曾徙居襄阳,远祖杜预乃一代名将,也是经学家。他曾祖父杜依艺任巩县县令,后人也就在巩县定居下来。而他祖父是“文章四友”之一的杜审言,杜审言去世时,杜甫尚未出生,但他受祖父影响甚深,打心底里认为写诗就是家传的本事。杜甫的母亲姓崔,出身清河崔氏,在他幼年就已去世。继母姓卢,出身范阳卢氏。而抚养他长大的,是二姑。从小,他就跟随二姑住在洛阳仁风里。 杜甫出身官宦世家,家族传世的不仅是诗书,还有一股血气。 武曌时期,杜审言被贬为吉州司户参军。这个老狂生一向自命不凡,连很多朝廷高官他都不放在眼里,哪看得上州县的猥琐小吏? 于是,同僚很快就被他得罪尽了。吉州司马周季童受人蛊惑,将杜审言下狱,准备杀他。杜审言的次子杜并,年方十六,决心为父报仇。他趁一次宴会之机,抽出匕首将周季童刺成重伤,他自己也当场被杀。周季童非常后悔,临死前说:“吾不知审言有孝子!” 当时,私力复仇为时风所尚。杜审言因此获救,回到洛阳。杜并的事迹流传甚广,苏颋还为他写了墓志。其实,杜审言的曾祖杜叔毗也是这样一号人物,其兄杜君锡被同僚曹策所害,杜叔毗便手刃曹策于京城,然后从容面缚请戮。 杜家母系一族也有故事。杜甫外祖母的父亲,是太宗之孙李琮。武曌时,李琮受叛乱牵连,被拘于河南狱,其妻被拘于司农寺。杜甫的外祖母就穿着布衣草鞋,整日往来两处送饭,世人称她“勤孝”。而李琮的儿子行远、行芳被发配边地。行远成年,将被杀,而行芳尚小,可免死。行芳抱着哥哥痛哭,请求替兄受死,未得许可,二人最终一同被处死,世人称其为“死悌”。 这些义勇与血色,笼罩在杜氏一族头上,是累累伤痕,也是节义之光。 杜甫出生那年,李隆基即位。他是与盛世同行的。由于血缘和教育等多重因素,他对大唐王朝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有条件读书,也有社交之便。十四五岁,他就有了一点名气,开始与洛阳文坛名流交往。洛阳尚善坊有岐王李范的宅邸,少年杜甫时常去凑热闹。岐王宅里开的是流水席,终日丝竹歌舞不绝,而杜甫最爱听李龟年唱歌,对他那清亮的嗓音入了迷。 十九岁,杜甫出门远游,在郇瑕(今山西临猗一带)结识了韦之晋、寇锡。二十岁,杜甫赴金陵、苏州,又到越中。肤白如玉的越女、清凉可人的鉴湖,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十四岁,杜甫在洛阳参加了人生第一次科举考试。这年,贾至、李颀等及第,而杜甫落榜了。对于年少气盛的他来说,这是一次打击。但他还不懂得发愁,第二年便到齐赵之地漫游去了。 杜甫到齐地,属于省亲,父亲杜闲任兖州司马,他完全是一副少爷派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而为了让他玩得痛快,兖州监门胄曹苏预陪他一同出游。这苏预后改名苏源明,也是个人物,他自幼家贫,刻苦攻读,终于改变命运。这番出游,断断续续花了几年时间,其间杜甫又结识了高适、张玠(jiè),二人俱为豪侠之士。 直到这一时期,杜甫的诗才流传下来。其中最出名的一首,是他登泰山时所作。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身临泰山之巅,杜甫情绪高涨,把此前落第的阴影摆脱得干干净净。 三十岁,杜甫回到洛阳,在洛阳以东、偃师西北的首阳山下,筑起一座庄院——陆浑庄。首阳山上埋着杜预和杜审言,他们是杜甫一生的偶像。 这年,杜甫结了婚。妻子杨氏是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两家门当户对。妻子比他小十一岁,这样的年龄差,在当时是正常的。 这年,伊水、洛水等河流泛滥,毁坏庄稼无数,连洛阳的天津桥也被冲毁。杜甫的弟弟杜颖正在齐州临邑做主簿,负责防汛,写信来诉说压力。杜甫忙写诗安慰他。 陆浑庄附近,有宋之问生前所建的陆浑别业。杜甫经常路过那里,还写了一首《过宋员外之问旧庄》。对于宋之问的为人,杜甫实在喜欢不起来,但其毕竟是祖父的朋友,也不好多说什么。 新婚燕尔,日子幸福而又安稳。杜甫的诗虽未完全成熟,却已有不少佳句出来: 林风纤月落,衣露静琴张。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 ——杜甫《夜宴左氏庄》 “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如此安静,又如此豪兴。这样的生活,使他一生都在追忆。即便走出千里万里,念念不忘的仍是陆浑庄。 不久,父亲杜闲去世。家中的经济支柱倒掉,而杜甫又没有经济独立,未来一下子变得不确定了。 天宝元年(742),杜甫的二姑在洛阳仁风里去世。杜甫悲痛万分,到洛阳为她服丧、作墓志。 在洛阳,一晃两年。杜甫混迹于秘书监李令问、驸马郑潜曜等达官显贵的圈子。作为一个尚未及第的文人,与上层人物社交是一种刚需。然而,对于权贵们的奢靡,他有所不满,在部分诗句中,会表达一点腹诽。 天宝三载(744),某次席间,杜甫遇见了李白,瞬间被其强大的气场所征服。这些年,杜甫走南闯北,对洛阳文坛也很熟悉,但从未见过如此天才。李白那双碧蓝色的眼睛里,有太多谜一样的东西。他一心要结交这位朋友,以至进退失据,一见面便向李白赠诗,却以发牢骚的方式起头:“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野人对腥膻,蔬食常不饱。”他觉得自己很坦诚,全没想到对方感不感兴趣。 二人约好同游梁宋,随后也恰巧遇见,杜甫还邀了高适加入。三人这番畅游,光耀史册。天宝四载(745),杜甫又邀二人同游齐州,与李邕相会,交情进一步加深。 那年,当杜甫往兖州寻访李白时,他觉得对方已经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了。 ◎背诵默写,皆成享受:一部鲜活重现唐诗诞生历程的诗家传记文学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曼妙琳琅的文化符号,唐诗为国人耳熟能详,但后人给予的过多附加意义使它难免走入被拆解和被误读的歧途——语文习题的参考答案总是一丝不苟却陷入虚无,诗句与诗人之间也变得互相生疏。我们深知唐诗的重要,却总是无法走近它和它的创作者。 不忍看到诗歌的生命魅力因此一再消逝,作者以史料为依托,采取小说笔触,虚实结合,书写了这本细节丰满、情感入微的传记文学,在记述十位唐朝代表性诗人生平的同时,自然引出多首诗篇,再现诗人唤醒唐诗的瞬间。当唐诗重回活生生的创作场景,“背诵默写全文”不再是枯燥的任务,将成为古诗文爱好者悠闲的美学享受。 ◎社交线索,逐一揭晓:40余位诗家联动出场,填补唐诗世界的人际空白 中国诗歌之巅的盛唐,并非一日所能造就;繁星交烁的诗坛天际线,同样隐藏着众多星轨和星系的“演化线索”——“唐诗第一人”在诗歌之外还留给后人什么?王杨卢骆排座次,“初唐四杰”的顺序是注定还是偶然?因田园诗名传千古的孟浩然,原来一生未曾融入主流诗坛?王维和李白是诗人社交圈里的两条平行线吗?杜甫的墓志为何由素未谋面的元稹执笔?…… 本书在还原诗歌来源之外,也注重着墨于唐代诗人之间的交往、唱酬与承前启后,连贯演绎初唐以来一百五十年间的“诗坛那些事儿”,带给读者融会贯通、豁然开朗之感:诗之力量从来不只体现在字句,诗人的集体情谊与群像风采也将唐诗一次次推向新高度。 ◎正史脉络,谐趣语言:纸上话剧般的沉浸式大唐社会历史体验 唐诗是唐人心灵的窗口,亦是唐代史迹的见证;唐诗跳出宫廷宴饮、走向山川湖海的过程,正和初唐迈进盛唐的路径重叠;唐诗多样风格与题材的壮大,更与唐史的兴衰息息相关。 本书作者为中国唐史学会会员,长期从事文字工作,语言兼有古典底色与现代意趣。一方面考据正史、旁征博引,从史料中提取唐时人情风貌、衣食住行、风俗制度等时代元素,搭建唐代社会有声有色的众生相;另一方面站在现代人视角,以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武后改周等大事件为轴,直至安史之乱后十数年,借通俗轻松的口吻点评风流人物、串联硬核史实,趣味多多、干货满满,让历史生动呈现,不再乏味难懂。 ◎览古及今,思维共鸣:和大唐诗人一起诗意地旅行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唐诗往往具有地图的属性,通过梳理诗人生平,本书将这些碎片拼接完整,让读者或踏过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文人麇集的都市,或出阳关、渡楚江、访辋川、登庐山,在“打卡”诗人同款地标的同时,从唐诗中窥得古今相似的悲喜。 此外,本书封面采用典雅、别致的风格,意在与全书主题、年代背景相呼应,书名以碑体呈现,底图选自《明皇幸蜀图》,仿佛一卷自历史深处撷取的新题乐府诗,开卷则有唐韵与诗意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