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三联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8.48
折扣购买: 艰难时世(狄更斯集)(精)/世界名著名译文库
ISBN: 9787542648648
查尔斯·狄*斯,十九世纪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43年,《圣诞颂歌》**次出版发行。《圣诞颂歌》是查尔斯·狄*斯的三部圣诞小说之一,其他两部为《钟声》和《炉边蟋蟀》。这三部短篇小说虽不像狄*斯白勺长篇小说《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等那么有名,但它们的象征意义却是十分深远的,尤其是它们奠定了现代圣诞节的内涵。 在《圣诞颂歌》出版的维多利亚时代,圣诞节并不为很多英国人所知。后来,故事中的一些情节成了圣诞节的约定风俗,诸如家庭团聚、互换礼物、圣诞餐饮,甚至“圣诞快乐”的说法也是由此而得以流行的。狄*斯也因此被称作“圣诞之父”。 柳鸣九,我国**学者、理论批评家、翻译家、散文家。一九三四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外文所研究员、教授,历任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学术专著有:三卷本《法国文学史》(主编、主要撰写者)、《走近雨果》等三种;评论文集有:《理史集》、《从选择到反抗》等十种;散文集有:《巴黎散记》、《翰林院内外》等五种;翻译与编选有:《雨果文学论文选》、《莫泊桑短篇小说选》、《磨坊文札》、《局外人》、《萨特研究》、《法国心理小说名著选》等二十余种;主编项目有:《西方文艺思潮论丛》(七辑)、《法国二十世纪文学丛书》(七十种)等二十种,其中有四项获***图书奖。二000年被法国巴黎大学正式选定为博士论文专题对象。二00六年获***“终身荣誉学部委员”称号。
先生,我叫托马斯·格雷戈林。一个讲究实际的 人。一个讲究实 际又精于计算的人。一个遵循“二加二等于四,而不 是*多”这样一 条原则的人,没有人能说服我接*另外一个答案。先 生,我就是托马 斯·格雷戈林——不折不扣的托马斯——托马斯·格 雷戈林。我的 口袋里经常装着一把尺子、一台天平秤、一张乘法表 ,随时准备称一 称、量一量人性的任何部分,告诉你确切的重量和长 度。这仅仅是一 个数字问题,一个简单的算术题。你可能有希望把某 些荒唐的想法塞 进乔治·格雷戈林,或奥古斯都·格雷戈林,或约翰 ·格雷戈林,或 约瑟夫·格雷戈林(这都是些假设的人物,实际上并 不存在)等人的 脑子里,但要想塞进托马斯·格雷戈林的脑子里—— 行不通,先生! 无论是在熟人的圈子里,还是在大庭广众之下, 格雷戈林骨子里 就是用这样的话来介绍自己的。现在托马斯·格雷戈 林无疑也以同样 的话将自己介绍给眼前那些等待装满事实的小罐子, 只是“先生”这 一称呼换成了“孩子们”。 确实,当他从上面提到的两个洞穴里急切地向他 们眨巴眼睛时, 他似乎成了一门装满了事实的大*,恨不得一*就把 他们轰出童年时 代。他似乎还是一台令人惊讶的机器,装配着一整套 用来替代即将被 轰走的少年的想象力的零部件。 “第二十号女生,”格雷戈林直截了当地伸着粗 壮的食指说,“我不认识这个女生。她是谁?” “西丝·朱帕,先生。”第二十号女生红着脸站 了起来,行了个屈膝礼,自我介绍说。 “西丝不可以作为正式名字,”格雷戈林说,“ 别叫西丝了。叫塞西莉亚吧。” “是父亲叫我西丝的,先生!”那女孩儿用颤抖 的声音回答,又行了个屈膝礼。 “他没有权利这样叫你,”格雷戈林说,“告诉 他不可以这样叫。要叫塞西莉亚·朱帕。等等,你父 亲是干什么的?” “他在马戏班里做事,先生,对不起。” 格雷戈林皱起眉头,挥了挥手,表示他讨厌这个 职业。 “我们不想在这里谈论马戏班。你不必在这里跟 我们说这个。你父亲驯不驯马?” “对不起,先生,当他们有马可驯时,他们就在 马戏场里驯马,先生。” “你不必在这里跟我们谈马戏场。好吧,就说说 你父亲驯马的事吧。我敢说,他能治疗病马吗?” “是的,先生。” “那很好。他是个兽医、蹄铁匠和驯马师。你给 我说说马的定义。” (西丝·朱帕被这一问题弄得惊慌失措。) “第二十号女生不能给马下定义!”为了教育所 有的小罐子,格 雷戈林先生说,“第二十号女生连*普通的动物的事 实都没有掌握! 让男生来给马下定义吧。比泽,你来吧。” 粗壮的手指点来点去,突然点着了比泽,也许这 是因为阳光从那 间刷得雪白的教室的一个没挂帘子的窗**进来,照 见了西丝,而比 泽也恰好坐在有阳光的地方。这些男女孩子分成两组 坐在斜坡形的地 板上,中间隔着一条狭窄的过道。西丝坐在阳光照着 的一排座位的一 角,正好处在那束阳光的源头,而比泽坐在另一排座 位的一角,与西 丝隔了几排,正好迎着那束阳光的尾巴。女孩儿的眼 睛和头发的颜色 很深,当阳光照在她身上时,那颜色似乎变得*深、 *有光泽了;而 男孩儿的眼睛和头发很淡,同样的阳光照在他身上, 却好像要把他仅 有的那点儿淡淡的色彩都抹了去。他那双冷漠的眼睛 简直算不上眼 睛,要不是短短的眼睫毛与之相比显得*苍白些,这 双眼睛的形状就 衬托不出来了。他那剪短的头发几乎与额头上、脸上 的沙色雀斑混为 一色。他的皮肤缺乏自然的色泽,病恹恹的,好像一 旦被刀子划破, 血很快就会流光似的。 “比泽,”托马斯·格雷戈林说,“你来说说马 的定义吧。” “四足动物。食*类。有四十颗牙齿,即臼齿二 十四颗,犬齿四 颗,门牙十二颗。春天换毛;在沼泽地,还要换蹄。 蹄很硬,但仍需 上蹄铁。看它的牙口可以知道它的年龄。”比泽如此 这般说了一大堆。 “第二十号女生,”格雷戈林先生说,“现在你 知道什么是马了吧?” 她又行了个屈膝礼。她的脸一直涨得通红,现在 已红得不能再红 了。比泽对托马斯·格雷戈林迅速地眨了眨眼睛,他 那不断闪动的眼 睫毛在阳光下像忙忙碌碌的昆虫的触须。他用手抹了 抹长满雀斑的额 头,重新坐下。 这时第三位绅士走了上来。这是个办事很利索的 人,一个**要 员;就他自己而言(对于其他许多人来说也是如此), 称得上一名拳 击师;一直在训练,始终想把他的一套规则像硬塞一 枚大药丸那样塞 进公众的喉咙里;他的名字在他小小的办公室的门口 经常能听见;他 随时准备与全英国的人比试比试。继续用拳击术语说 话,随时随地准 备登上竞技台,证明自己是个令人生畏的人物。像拳 击师那样,他要 摧毁任何事物,先出右拳,紧跟着出左拳,停顿一会 儿,双方交手, 还击,把对手逼向绳圈(他经常与全英格兰争斗),然 后把对手打得 落花流水。他肯定能把别人打得上气不接下气,使不 幸的对手倒地后 连数数儿的声音都听不见。他以促成官僚政治的黄金 时代为己任,以 便**官员在人间飞扬跋扈。 “很好,”这位绅士抱着手臂,快活地笑着,“ 这就是马。现在让 我来问问你们这些孩子:你们愿意用马的图案来糊房 间吗?” 停顿了一会儿,一半的孩子同声回答:“愿意, 先生!”另一半 孩子看了看那位绅士的脸,知道“愿意”是错误的答 案,于是齐声高 叫:“不愿意,先生!”——在这类考查中,这已司 空见惯。 “当然应该不愿意。你们为什么不愿意 呢?”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