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7.00
折扣购买: 我的对面是你(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精)
ISBN: 9787508687865
傅莹,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毕业,英国肯特大学国际关系硕士。曾任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驻菲律宾、澳大利亚、英国大使,外交部副部长,系十二届全国人大一至五次会议新闻发言人,现任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也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邀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全球战略智库首席专家。
发布会开始前的最后准备 两天前,2017年3月2日下午,全国政协的新闻 发布会结束之后,我和同事们到人民大会堂踩点儿 。选择台湾厅作为等候区很合适,因为这里距离发 布厅最近。我们沿着台湾厅到发布厅的路径试着走 了一遍,计算好时间。那天,我还根据央视导演的 建议选定了服装,试了直播镜头和麦克风。 任何一场重要活动之前,对程序的细致检查是 活动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就拿主席台上电脑 的摆放来说,每次都需要提前调整好位置。我使用 的是触屏电脑,里面储存了大量数据和资料,在新 闻发布会上可以随时查找。这次我发现,发布厅的 主席台换了新桌子,为电脑预留的连线通道改到了 右手一侧,而我需要用右手记笔记,用左手在屏幕 上调取资料,如果电脑也放在右手一侧,会很不方 便。幸好提前发现了这个问题,工作人员立即做了 调整,把连线改回到左手侧。 发布会这天,在台湾厅的还有我的团队的几位 助手,他们也早早来到这里做最后的准备工作,此 刻正忙着在网络上跟踪国内外最新动态和新闻,神 情略显紧张。我知道此时他们最关心的是,还遗漏 了什么信息,有什么突发事件? 新闻发布会的关键词是“新闻”二字。无论之 前怎样认真准备都难以万全,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情 况,尤其是在新闻发布会前24小时内,发生的任何 国际国内事件,都有可能成为发布会的新热点。对 于我和我的团队来说,如果漏掉重要新闻或者信息 ,没能做好回应的准备,就有可能在发布会上陷入 被动。所以,助手们不仅要帮助我充分了解和准备 与本次大会议程相关的各方面内容,还要高度关注 国内外新闻热点,尤其从发布会前一天晚上开始, 大家对各类信息平台保持更加密切的关注。我和团 队的准备工作要持续到上场前的最后一刻。 新闻发布会之前的突发事件可能来自任何方面 ,例如,2016年我就曾面临考验。那年3月4日上午 十点半多,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的预备会 议刚刚结束,我走出大礼堂,秘书肖茜迎上来,凑 近我耳边说:中纪委网站发布了消息,王珉涉嫌严 重违纪接受组织调查。王珉是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 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原省委书记。当时距离新 闻发布会开始还有二十多分钟,而我不仅对王珉其 人没有什么印象,对他的违纪情况更是毫无了解。 但可以肯定的是,对这样的重大新闻,记者们会第 一时间注意到,并且一定会在发布会上提出相关问 题。反腐败一直是公众关心的高热度话题,我对回 应这方面的问题已有所准备,然而,对这个涉及全 国人大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具体案件,我必须有 更具备针对性的回应准备。人民大会堂的于清处长 帮我们找到一间安静的小厅,肖茜从备用资料中找 出关于反腐败方面的更多资料,我开始调整原来准 备的关于反腐败问题的答问要点。同时,助手们从 各种渠道收集更多信息。 我事后想,如果是在走向发布台的最后一刻听 到关于突发情况的消息,如何在那么短的时间里构 想出能让媒体和公众满意的回答,那一定是很困难 的事。有了这次“意外”,我和团队更加重视关注 发布会之前24小时的突发事件,尽可能对任何新出 现的问题有所了解和准备。 发言人不能信口开河,对任何问题的回应都需 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这就需要掌握相关政策和 信息,不能随意地回应自己不懂或者不了解的问题 。在这样一个资讯发达的时代,新闻发言人不能抱 有侥幸心理,以为刚刚发生的事媒体记者未必获悉 ,抑或未必有兴趣,可以忽略。发言人即便因为时 间紧,拿不到权威的回应口径或者恰当的解释,至 少要了解事实,才能心中有数,考量周全,让自己 始终处于进退裕如的地位。 2017年也并不平静,3月3日晚上八点多,传来 美国军舰向我国黄岩岛水域方向行进的消息。我一 方面与相关部门保持密切沟通,跟踪和关注美舰动 向,另一方面考虑如何回应这方面的问题。如果发 布会当天美舰靠近中国南海岛礁,必然会带来比较 大的威胁感,从而引发中国公众的强烈反应。出现 这种情况,回应记者的提问需要态度鲜明。当然, 如何把握分寸也取决于美方行动带有多大的挑衅色 彩,对此,我晚上一直在思考,斟酌不同尺度的表 述。 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