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孩子的论语课

写给孩子的论语课
作者: 张玮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4.20
折扣购买: 写给孩子的论语课
ISBN: 9787521718690

作者简介

张玮(网名馒头大师),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复旦中文系文学学士,新闻系新闻学硕士。曾就职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有16年主流媒体从业经验,采访过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百余项世界赛事,并先后担任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数字传播中心主任,解放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总经理、主任,解放日报社运营、技术中心总监。 微信公众号“馒头说”创办人,2017年8月起开始出版《历史的温度》系列。先后获得亚马逊中国 “2017年度新锐作家”、2020年度“当当影响力人文社科作家”等不同奖项,作品也获得2019广东省中小学生“最喜欢阅读的十大图书”等奖项。 馒头说团队包括张玮及其复旦大学导师和部分同学,目前分别为高校教授、博士生导师,或上海市重点学校的优秀骨干语文教师等。团队致力于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经典、人文社科知识,让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够更健康和全面地发展。

内容简介

自序 一 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自己读《论语》是被逼的。 那一年,我被提前招进了复旦大学,和33 位来自上海市各个市、区重点高中的同学一起,成为一个叫“文科基地班”的学生。我们在月就开始提前进校学习——当时还颇自以为是地认为,那是学校为了防止我们高考再去考其他学校。 第一堂课,我们的班主任傅杰老师在做完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永远成不了师傅的‘傅’,加永远成不了杰出人物的‘杰’”)之后说了一句话:“我开张书单,你们先去读一下《论语》。 傅老师是姜亮夫先生的硕士(中国古典文献学)、王元化先生的博士(中国文学批评史),来带我们这个班的时候才37 岁,刚刚读完复旦的博士后。虽然我们那个时候以一种高山仰止的表情看着他,但对他的这个要求,多少是有些不以为然的。 《论语》?那些“之乎者也”吗?有什么好读的? 然后,傅老师露出谜之微笑,又轻轻跟了一句:“不光要读,还要背、要默,我会考。 全班哗然。 傅老师当时推荐的是中华书局版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那天放学后,校园旁的小书店,这个版本的《论语译注》就已经卖完了。 虽然当时我也买了书,但还是挺抵触读《论语》的。 我觉得这要怪我小时候从家里翻出的一本连环画,书名叫《孔老二罪恶的一生》——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的。这本连环画的观点和言论虽然现在看起来很可笑,但画功极其扎实,幼年的我反复翻看,印象极其深刻,所以一直对孔子没啥好印象。 但是,寝室里几个同学已经读了起来。事实上,这个班的同学,有不少人都多多少少读过《论语》,中学课本中本来也有不少收录,但如此精读和通读,基本上都是第一次。 睡我对床的叫郭永秉,上海市西中学来的,平时颇喜欢在熄灯卧谈时聊一些八卦,开一些玩笑,但现在每天捧着一部《论语》,勾勾画画;睡我斜对床的叫李宏昀,上外附中来的,号称对哲学最有兴趣,但同样也捧着一本《论语》不放,有时还会朗读两句。 而我发现,班上的女同学也开始读起了《论语》——有时候在课间,还能看到她们翻出来读。 这种枯燥的书,大家不是应该等到考试前几天才突击看的吗? 人还是有从众心理的,我也只能翻出崭新的《论语译注》,抱着一定要“啃”下来的心态,开始硬着头皮读了起来。 然而一读进去,我就只有一个感觉:这本书我读晚了。 我必须要为自己当初的无知和愚昧感到羞愧。 因为真的认真通读了之后,我才知道,原来平时我们那么多的格言、典故、成语和道理,都出自《论语》,而我当初还只是浅薄地认为孔子也就是个整天只会唠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或者“克己复礼”的老家伙。 但其实我应该早就知道的:作为中国儒家文化集大成的“十三经”中最具特殊地位的书,《论语》从汉代开始就一直是小学生的必读书目。 这也就意味着,这本书里的所有语句,早就成为中国读书人的基础语言,随着时间的推进开枝散叶、代代相传,成为华夏文明延续数千年不中断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实在通读了之后,我才发现《论语》真的不厚——也就16000 字左右。我毕业后去了《解放日报》,这16000 字用《解放日报》两个整版就可以全部登完了。 但是,就是这约16000 个字,光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就有100 多个出自那里,比如温故知新、侃侃而谈、适可而止、见义勇为、不耻下问、任重道远,以及我们都知道的“欲速则不达”“四海之内皆兄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俗语,甚至连“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种话,居然也出自《论语·颜渊》。 所以,你可能会说自己从没读过《论语》,但其实你在生活中说的话、做人的理念、起的名字、举例用的典故,很多都出自《论语》。 只是我们自己不知道而已。 而通过那一次的通读,我不光知道了很多典故和成语的来源,还真正领略和感受了先人的智慧和感悟——我看的时候,有时候都忍不住在旁边标注:“有道理!” 二 距离第一次通读《论语》,眨眼已经过去了20 年。 2019 年,有一次班级同学聚会,大家落座,先依次介绍自己的近况,发现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唯一不变的是班上女同学们的容颜。 在座的同学们,有不少都从事了和当初自己所读专业有关的职业(比如语文老师、大学教授,包括我这样的媒体从业者、自媒体人、作家),并且绝大多数都已经为人父、为人母——大家的孩子们,都已经开始上学读书了。 席间自然会聊起很多读书时快乐的时光,而当时傅杰老师要我们读、背诵、默写《论语》,自然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梗。 就在那次聚会上,我忽然萌发了一个念头:我当时第一次读《论语》, 最强烈的感受就是“我读得太晚了”,那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开一门针对孩子的论语课呢? 当初我们读书的时候,用心去读完了这本书。现在,当为人父母的时候,我们再用自己的所学、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感悟,以及对自己孩子们的了解和爱,用孩子们能理解且爱听的话语,来给孩子们讲一堂《论语》课——让他们早一点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一些古代的知识,懂一些做人的道理,掌握一些写作的素材,知道一些经典的典故,在谈吐、认识、写作和人际交往中,不知不觉得到提升。 于是,我就组建了一个团队,开干了。 三 下面,我介绍一下《写给孩子的论语课》这本书背后的馒头说团队的组成。 团队总顾问,我请到了当初把我们带入《论语》世界的傅杰老师。 我记得当初我向傅杰老师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傅老师的嘴角流露出了慈祥的微笑——可能心里在想: 臭小子,知道《论语》的魅力了吧? 傅老师在复旦大学开了20 年的论语课,这门课成了整个复旦最受学生欢迎的课之一。而更让我感动的是,傅老师绝对不是“顾而不问”—— 我发给傅老师每一讲邮件,他都会打印出来,非常认真地一字一字地审阅和提出改进意见。 然后,我自然想到的是当初那些认真读《论语》的同学——如今,他们都是老师了。 那个当初睡我斜对床的李宏昀,后来还真的选择了哲学方向,从复旦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一路读了硕士,最后成为哲学博士。不仅如此,他还创作、翻译和参与出版了一系列书,从《维特根斯坦:从挪威的小木屋开始》到《音乐哲学》,到小说《天文学家》等,俨然已著作等身。 他是这本书的指导顾问,每一个章节,他都花了大量心血。 另一个是当初睡我对床的郭永秉。他后来硕士选择了中文系方向,导师就是傅杰老师;博士选择了历史方向,导师是朱维铮先生。后来,他成了复旦大学中文系最年轻的教授, 现在从事出土文献和古文字研究。 他是这本书的专家顾问组成员,有时候我们碰到一些“疑难杂症”,就会专门请教他。 ? 我还请了当年的一位同班女同学把关,她的名字叫沈文婕,她也是当初认真读《论语》的诸多女生中的一员。她后来本科选择中文方向,硕士投身到了复旦哲学系的怀抱,毕业后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她现在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上海传统的“四大金刚”、最好的四所市重点中学之一)的优秀语文老师。 团队还有两位重要成员。 一位是我的助理程敬涵,因为这本书的前身是音频课,她为整门课程的音频剪辑,包括所有知识卡的设计和整理,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另一位是我请来的插画师“NB大明”,他很喜欢鸟山明,我也喜欢。 本书所有的插画,都出自他的手笔,我很喜欢。 四 在这样一个团队的协助下,2019 年,我先是推出了64 课时的《馒头说论语》音频课。 这门音频课在网上连载了大半年,每周末两节课,得到了很多家长的热烈欢迎。他们有的在孩子睡觉前,有的在孩子起床后,更多的是在送孩子上学和接孩子放学的路上给他们听。他们给我发来孩子写的听后感,录的讲《论语》的视频,有的孩子直接在我这里留言,而还有许多家长说在陪孩子听课的时候,自己也获益匪浅。(在封面勒口作者介绍下方可以直接扫码领优惠券,半价购买这门音频课。) 但不少家长和孩子也反映了一个问题:想看一些书面的东西,是否可以把课的内容集结成书出版,然后孩子就可以一边听课,一边看书? 于是,就有了现在的这本书。 没错,这本书是在64 节论语课的基础上生成的,但又不仅仅局限于之前的课。 第一,所有内容经过了重新整理、整合、校对和扩充,使之成为一本更适合孩子们阅读的书。 第二,之前最受家长和孩子们欢迎的每节课的“知识卡”,基本上都被整理在了每一讲的文末作为知识点,而且这本书首批发售的时候,通过线上的特定渠道还会赠送一定数量的独立的“知识卡”套装——真正拥有了独立的形态,可以由孩子们自己动手裁剪后装盒,随时随地拿出来看。 第三,同样很受欢迎的插画,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近一倍,都是全新手绘的。 总的来说,这本书经过馒头说团队精心编写和设计,希望能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略《论语》的魅力,了解古人的智慧,进而能拓展阅读视角,提升写作能力,如果最终能让孩子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了解一些社会的发展,那就更好不过了。 衷心感谢,在这本书问世前后给予过支持和鼓励的读者们。 衷心希望,这本书能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好伙伴。 是为序。 张玮于上海 2020 年6月2日 第 1讲 《论语》是一本怎样的书? 从这一讲开始,我们就要正式进入《论语》的世界了。 在开始之前,有一个问题要说明一下:《论语》中的这个“论”,和“讨论”的“论”(lùn,第四声)读音不同,它读lún(第二声)。 那么,这个“论”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收集、汇编”。 “语”又是什么意思呢?“语”就是指“说话或者言谈”。 所以,“论”“语”两个字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把一些人说的话记录下来、收集起来,汇编成一本书。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论语》是一本把人家说的话记录和收集起来的书,那这些话都是谁说的呢? 答案就是:《论语》这本书里收录的是一位叫孔子的先生的话。当然,书里面也有孔子弟子的话,还有他们这个生活圈子里其他人的话——所以,这本书记录的是一群人的话。 但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主要是孔子他老人家的话。孔子是毫无疑问的男一号! 所以,《论语》这本书是由孔子的弟子以及弟子的弟子们合作编写完成的。这本书里的有些话是孔门弟子当场记录下来的,比如“哎呀,老师说得好有道理啊!说慢一点,让我记一下笔记”;也有些可能是大家在一起回忆、讨论老师上课讲的一些话,然后编写进去的——“我昨天吃饭的时候想来想去,觉得孔老师这句话说得好有道理啊!必须编进去”。 所以,《论语》的作者并不是孔子,而是他的那些弟子。简单地说,《论语》其实是一本语录段子合集,里面有孔子说的话,也有他的弟子们整理和收集的孔子的话。 那么,又一个问题来了:《论语》是不是一本很厚的书呢? 说实话,一点都不厚。《论语》这本书一共只有约16000 字。 可能有的同学听到这里要说了:什么?16000 个字?那还叫“只有”?平时我们写800 字的作文就很累了,好吗? 哈哈,你们说得也没错,但你们写的只是一篇文章,而《论语》作为一个人一生言行的文章总集,1 万多个字真的不算多,尤其是作为一本书而言。 我不知道大家对“一本书有多少字”有没有概念——除了特殊的体裁,我们一般拿到手里的一本书,大多都在10 万字以上。再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吧,大家都知道哈利·波特吧?“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一共约有228000 字。当然,小说的字数概念和这本书有些不一样,我只是举个例子,让大家有个概念。 一本书如果只有1 万多字,不加任何注释、标记之类的,其实印出来是非常薄的。 但是!又要说个但是了 千万别小看这本只有1 万多字的《论语》哦!这是中国儒家的一经典著作。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中华文明有五千多年,一直延续至今,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一批宝贵的文化经典。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朝代不断更迭,我们的国土有时也会被入侵,但我们的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延续性和独立性。正是因为有这批文化经典,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才一代代地传承了下去。而《论语》就是这批文化经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代表作。 《论语》的影响体现在哪里呢?其实,你们可能还没有发现。可以不夸张地说,各位同学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用到的很多典故、名句,其实都出自《论语》,只是你们可能不知道而已。你把这本书看下去之后就会发现:“哦,原来这个故事是《论语》里的”,“啊,原来这句话是孔子老人家说的啊!” 关于这部《论语》有多厉害,中国古代有这样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只要你学明白半部《论语》,就可以去治理天下了。 既然《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书,那说明孔子他老人家非常厉害喽? 孔子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嘿嘿,很好的问题。我们刚才大致了解了《论语》是怎样一本书,接下来,我们就要了解,孔子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了。 第2讲 孔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在上一讲中,我们说到《论语》是一部很厉害的书。那么,肯定有同学要问:既然《论语》是孔子的语录汇编,那孔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我们先来说说孔子的出生年代和故乡。 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 年,也就是距今大约2600 年前——他真的是一个很遥远的古人啊!但这也证明我们国家的历史真的是很长很长。 那个时候,中国处在一个叫“春秋”的时代。我们常说的“春秋战国”,其实是两个时代,一个叫“春秋时代”,一个叫“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之后,就是我大家都知道的,秦始皇建立的秦朝,统一了中国。 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已经是春秋末期了。他是鲁国人,他的家乡在中国现在的山东曲阜,所以,孔子是山东人哦! 孔子其实有自己的名字,名丘,字仲尼(古人有名也有字)。所以,他其实叫“孔丘”。那我们为什么要叫他“孔子”呢?因为“子”是一种尊称,就是“先生”的意思,“孔子”就是“孔先生”。我们看《论语》里总是有“子曰”“子曰”,“曰”就是说话的意思,“子曰”其实就是“先生说”的意思。大家如果看过一部叫《武林外传》的情景喜剧,肯定会记得里面那个吕秀才一天到晚说“子曾经曰过”,他说的其实就是《论语》。 孔子是我们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也就是老师自己教学生。所以,我们现在还把孔子奉为教育界的祖师爷——可能有些同学会觉得奇怪:老师不教学生,谁教呢?这里我们就埋个小伏笔,后面会说到。 中国的很多行业都会奉一个古人作为自己的祖师爷。比如木匠行业的祖师爷是鲁班,农业的祖师爷是神农氏,织布业的祖师爷是黄道婆,而教育这个行业,祖师爷就是孔子。 确实,可能在你们的印象中,孔子就是一个头发花白、满口之乎者也的老学究。但其实啊,他这个人可能和你们想象的不太一样哦! 我们不妨来看看《论语》里,孔子自己是怎么说的——请注意,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接触《论语》里的原文啦! 下面这段话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这么说的: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rǔ)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听上去有点拗口,是不是?没关系,我们来解释一下。 先说一下当时的背景: 那一年,孔子已经63 岁了,当时他还在周游列国的途中。楚国有个叶(yè)县。(有的同学可能会提出,这个字你的念法不对,应该念shè,不是念yè。你说的也对也不对,以前确实念shè,但现在词典里对这个读音标注的是“旧读法”,现在可以读叶子的“叶”啦!)一天,这个叶县的首长叶公就向孔子的弟子子路打听。 “请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啊?”(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表示,自己回答不了。(子路不对)后来,孔子知道了,就教子路:“哎呀呀,你为什么不这样说呢!” (“女奚不曰”,“女”在这里是个通假字,就是“汝”的意思,就是“你”;“奚”在文言文中常被用作副词,意思是“为什么”。) 孔子接着说:“(你和他说)这个人呀,用功起来会忘了吃饭,快乐起来就忘了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没错,这就是那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那么,孔子为什么要用这三点来形容自己呢?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这三点。 先看第一点,“发愤忘食”, 也就是用功起来忘了吃饭这一点。这一点看上去没什么了不起的,你们可能会说:大人们为了加班会顾不上吃饭,我自己做作业有时候也忘了吃饭(或许你们玩游戏也会忘了吃饭吧)……这样的事情太常见了。 但我们要知道,孔子其实并没有教人要“忘记吃饭”,恰恰相反,他在吃饭方面还相当讲究呢!《论语》里有专门的段落说他吃饭有多讲究,其中就特意提到“不时,不食”。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不按时吃饭,不行,不可以。 吃饭要按时,这不光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修养。比如有些人,遇到不开心或令人担忧的事情会茶饭不思,会说:“唉,都这样了哪还有心情吃饭啊……”其实,这根本无助于解决问题,还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相比之下,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按时吃得下饭的人,给人的感觉肯定要靠谱得多,这也说明他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所以,吃饭按时、有规律,对身体和心灵的健康都是有好处的,而且能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让人放心的可靠的人。 那么,既然吃饭在孔子眼中是怠慢不得的正经事,那他为什么还会因为用功而忘记吃饭呢?这说明了什么? 首先,这说明孔子不是一个刻板无趣的人。按时吃饭这个习惯固然对身心都好,但是倘若顿顿饭都死守规矩,那就过于僵硬、机械了。孔子教导我们对待规矩的方式可不是这样的,有关这一点我们以后还会进一步了解到。 更重要的是,这说明孔子活着毕竟不是为了吃饭。当然,在这一点上我们每个人都和孔子一样。就像雷锋叔叔曾经说过的:“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当然,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做一件事要专注,而不是说可以经常忘了吃饭。这才是“发愤忘食”的关键。有了这样的专注,无论学什么、做什么都会有所成就的,不是吗? 再来看第二点:“乐以忘忧。” 说起孔子的忧愁,可比我们一般人的忧愁要大,也要多。在学生时代,我们的担忧无非是明天下雨不能出去春游,后天考试还没复习好怎么办。而孔子是忧国忧民,忧这世界会不会变好,忧自己的理想能不能实现。 就算往现实里说,孔子在列国之间奔走,兵荒马乱的,危险总是有的,断粮饿肚子的事情孔子也遇上过,甚至被人追杀的情况也碰到过。 如果在所有这些情况下都能保持快乐的心情、忘记忧愁,还是挺厉害的吧? 话说,一快乐就忘了忧愁,这种没心没肺的技能,我们不是也拥有吗?比如有个段子说,有位同学快要考试了,好忧愁啊。该怎么办呢? 他想,要不扔个硬币来决定吧:如果硬币正面朝上,那就去玩游戏;如果硬币反面朝上,那就去睡觉;如果硬币立起来了,那就去复习吧。 听上去很不错吧?说实话,如果你真的能抛开考试的压力没心没肺地去玩游戏或者睡觉,那倒也是一种胸怀。但其实还是很难做到的吧?多半是一边玩一边心里忐忑,因为知道自己在逃避。你其实也知道:问题还没有解决,将来总有算总账的时候。所以,你并没有真正把忧愁抛到脑后,只是相当于“借酒浇愁”。唐朝诗人李白曾经写过一句诗,叫“举杯消愁愁更愁”——这算不得“乐以忘忧”。 那孔子的“乐以忘忧”该是什么样呢? 这里举一个孔子传人的例子。 明朝有一位大思想家叫王阳明,他还是大政治家、军事家。可以说,他是孔子在近两千年后最典型的传人之一。有一次,他的一个学生病了,他去探病,问这个学生感觉怎样。学生说:”阳明说:“功夫甚难。“常快活,便是功夫。” “常快活,便是功夫”其实就相当于孔子的“乐以忘忧”。 “乐以忘忧”不是让我们逃避忧愁甚至“借酒浇愁”,而是说,无论面对怎样令人担忧的事,比如考试、生病、国家命运,都要保持“常快活”。其实,这和无论碰上什么不开心的事都能吃得下饭是同一个道理。 “常快活”就是汲取正面能量、保持生机,这样忧愁之类的负能量就不成为困扰了,这就是“忘忧”。在“快活”的心态下,问题还是要解决的,比如积极治病,好好复习考试,像孔子那样不辞辛劳为天下事奔忙,等等。如果我该做的努力都做了,依然有问题解决不了,那我也可以问心无愧。失败我认了,但“常快活”不能变——这就是“乐以忘忧”的最高境界。 当然,要达到这个境界,可能对现在的你们来说还有点太早。所以,我们还是从“无论碰上什么事都要吃得下饭”做起吧! 你们看,“乐以忘忧”,其实就是孔子的修养功夫。虽然这个境界很高,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小事做起。最后是第三点:“不知老之将至”,也就是快要老了自己却不知道。 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 是63 岁。这个话题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有点早了。不过,我们依然可以试着理解一下,对于一个60 出头的人来说,“不知老之将至”意味着什么。 首先,我们要知道,以当时古代人的平均寿命来看,60 岁已经是很大的年纪啦,中国有句老话,也是《论语》里的,叫作:“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什么叫“耳顺”?就是不管你讲好话坏话,我都能听得心如止水、洞悉一切。 当时,孔子63 岁了。难道他不知道自己已经很老了吗?当然知道。 但他这句“不知老之将至”,恰恰说明他不在乎自己有多老,因为他有自己要做的事情,有自己钟情的爱好,有自己要传授的知识,对他而言,已经不在乎时间了。 嗯,或许有同学会说:孔子不在乎时间,但他还是输给了时间,不是吗? 没错,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战胜时间。孔子去世的时候是73岁,他只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存在了73 年。这73 年,在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中可以说只是电光石火的一瞬间,但是直到今天,但凡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子,没有人不谈论他,而且还有很多人要学习他。可见,他在世界上留下的痕迹直到今天依然没有被时间抹掉。 所以,他那句“不知老之将至”,在轻描淡写间,其实至少和时间打了一个平手。 同学们,在茫茫历史长河中,每个人都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我们的痕迹能够在这条时间长河中保存多久?我们过完一生也未必能够明了答案。 但是,我们可以从现在做起。 关于孔子这个人,我们就先简单介绍到这里。不知道通过他形容自己的三句话,你们对他有没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了呢? 《历史的温度》系列作者张玮新作,专业团队+讲故事+原创漫画,让《论语》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影响大:《论语》多篇被收入中小学教材,很多常用的成语、古语,都出自《论语》:温故知新、举一反三、言而有信、精益求精、“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用途多:学好《论语》,无论是写作、演讲,还是日常交往,都能用得上;不仅学习知识,更是学习道理。 讲故事:本书用故事的方式,讲述《论语》知识点、历史背景,听得懂,听进去,贴合日常学习和生活,避免学习“之乎者也”和生僻字词的痛苦。 趣味漫画+知识点:近200张原创漫画,避免枯燥阅读;每讲单独总结和归纳知识点,巩固所学;大量穿插和引用《论语》中没有出现的典故、历史与知识,读一句,可以知道很多知识。 全程内容把控:在复旦大学讲了20多年论语课的傅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中沈文婕老师(“上海市教学能手”获得者)、复旦大学郭永秉教授和李宏昀博士,全程把关,既保证知识的准确性,又能让你读得进、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