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南海
原售价: 29.50
折扣价: 18.90
折扣购买: 碎片(令人怀念的1980年代)(精)
ISBN: 9787544253246
村上春树,日本作家。生于1949年。29岁开始写作,处女作《且听风吟》获日本群像新人奖,1987年问世的《挪威的森林》日文版销量已突破1000万册,2009年出版的《1Q84》创上市12天销售100万册的空前纪……写作之余,热衷翻译英语文学、跑步、爵士乐等。
《纽约各》里的小说 阅读外国杂志有各种不同的方法。有人只看广告 ,有人只读书评,有人只注重版面设计,有人专门搜 寻最新信息栏,当然也有人专门找清凉美女图片。有 一段时间,我只读美国版《花花公子》的咨询专栏。 国家广大到那种程度,就会有各式各样的烦恼与疑问 ,很好笑。即使是类似的烦恼,日本人在关注点上也 是略有不同。 但不管怎么说,阅读杂志还有一种喜悦,就是会 遇到优秀的短篇小说。在当期杂志的目录里发现喜爱 的作家的名字固然令 人欣喜,但有机会一读陌生作家的作品也值得高兴。 的确,最近连在美国,小说的情况也不太好,尤其是 短篇。以往每次一拿到《君子》或《花花公子》之类 的当期杂志就兴奋的情况已经渐渐没有了。尽管如此 (这么说好像有点责备的意思),还是会碰到比日本 杂志上所登的更有意思的小说。 最近《纽约客》刊载的雷蒙德·卡佛的《我打电 话的地方》与唐纳德‘巴塞尔姆的《闪电》这两篇, 是值得推荐的作品。卡佛的作品仍是一贯的令人沉迷 的好短篇。 《闪电》描述的是替一份名为“焦点”的杂志( 自然是在讽刺《人物》杂志)制作“遭闪电击中仍然 幸存的人”专访的自由撰稿人的故事。内容并没有什 么特殊之处,但是构想与叙述方式却让人读得停不下 来。最后的处理方式也完全是巴塞尔姆一贯的流畅风 格。这样的作品,与其收录为短篇集中的一篇,我觉 得还是放在杂志里独立阅读比较好。我借用埃勒里. 奎因的模式,称此为“对读者的挑战”:作者一开始 就将情节规划好,要将读者垃进某处,是个技术性的 示范。 《我打电话的地方》则不同,是一篇没有暗藏玄机、 以淡淡语气道来的小说。但卡佛的文章会片刻不停地 向前推进。这个描述因酒精中毒住进疗养院的主角与 同病相怜的青年渐渐心意相通的故事,尽管题材有些 灰暗,处理方式却不流于感伤.这一点很不错。而且 读完之后心中还留着些什么。所谓优秀的短篇,就要 像这个样子。 老去是怎么回事呢? 最近经常看到有人使用sneakerMiddle一词。简 单说来,就 是。团块世代”都已经有了点年纪。这一代(我也是 其中一员) 原本就沉闷难耐,大家都步人中年后会是怎样的情况 呢,光是想 想就令人心情沉重。我想还没到年纪的人或许会更难 受吧,不禁 打心底感到同情。 话说每个人都会老去。这件事大家都知道。可是 上了年纪 之后实际的情况会变得如何,就不太清楚了。比如变 成秃头到底 会有怎样的感觉,性欲会减退到什么程度,老花眼又 有多么不方 便,等等。大家之所以会不清楚,除了生理上的因素 ,还有“不 愿意去想”的心理在发挥微妙的作用。就是这么回事 。二十岁的 健康青年,如果想着。反正上了年纪就会小腹凸出, 变成秃头, 然后得肝病死掉”,原本做得到的事情也会变得无能 为力。 可是《君子》杂志五月号却是堂而皇之,从正面 切人“男 性的老化”问题。标题是“HowaManAges”,一个男 人如何老 去——单从标题来看就十分明显,读过之后更是让人 无比郁闷。 不禁让人感叹,男性杂志就是经常会出这种令人沮丧 的特辑。不 过《运动画刊》、《BRUTus》或《花花公子》(日文 版)等好像 不太这样做。 特辑内容涵盖的范围实在过于广泛,无法在此一 一介绍, 其间还穿插着相当严谨的数据与图表,总之非常真实 。例如其中 有一项竟然是晨问勃起的次数:二十岁每个月六次, 三十岁每个 月七次.五十岁五次,七十岁两次。射精次数则是二 十岁一年 一百零四次(其中自慰四十九次),三十岁一百二十 一次(自慰 十次),五十岁五十二次(自慰两次),七十岁二十 二次(自慰 八次)。这当然是以美国人为对象所作的统计,就算 有些许差异。 我觉得也不是值得烦恼的事。 那么上了年纪之后,该怎么做才会比较快乐呢? 就是要服 老。《君子》杂志下了,这么个结论。也就是心悦诚 服地接受相应 的年龄。因为不论如何试图抗拒,衰老都会实实在在 地将其应得 的份额夺走。 P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