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6.92
折扣购买: 东方逻辑趣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读物
ISBN: 9787100200400
孙中原(1938—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墨子学会顾问,原副会长,中国逻辑学会原副会长,燕山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1960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1961年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逻辑班毕业,研究生学历。1961—1964年师从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汪奠基、沈有鼎,专攻中国逻辑史与古代文献。著作《中华大典?哲学典?诸子百家分典》等80余种,论文400余篇。
古代中国的逻辑,由墨家对判断和推理进行了一定的考察,而就其总的趋势来说,则始终是概念的逻辑。对其概念的逻辑进行整理和系统化的是荀卿。宇野博士认为荀卿的逻辑理论“应该说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集大成”,对此就应该从上述那样意义来理解。即便是荀卿对判断论和推理论也并没有展开。他的逻辑思想在《荀子?正名篇》中有详细的记录。现就其要点简略地考察一下。 (a)所谓思考事物,就是通过名来辨别现实的同异。具有这种作用的名是概念的记号,简而言之,是相当于概念。 (b)名可以分为四种。就是“单名、兼名、共名、别名”这四种。“单名”是像“马”“牛”这样的单一概念。“兼名”是像“白马”这样的复合概念。“共名”是普遍概念。例如概括“马”“牛”等,称之为“动物”时,这就是“共名”。“别名”是“共名”的反对概念,是划分共名而产生的概念。例如划分“动物”的共名作为“马”“牛”等时,这些就是“别名”。因此,共名和别名是相对的。共名与类概念相当,别名与种概念相当。于是各种概念,根据外延关系,被排列成类种的层次。这与墨者的“达名”“类名”“私名”的区别是相同的思维方法。可是对荀子来说,同墨者称为“私名”(固有名词)相当的东西是欠缺的。然而在荀子那里,共名之上有“大共名”,这是同最高类概念,即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相当的东西。如果这样把概念从最普遍的到最特殊的排列起来,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思维的混乱就不会产生。 (c)像这样规定概念的恰当的应用,叫作“正名”。当然,“正名”这个词在《论语?子路篇》里是可以看到的,是一个包含着道德意义的词。在荀子那里,最终恐怕也有从道德上纠正社会秩序的企图。然而作为其方法,由于是想要整理概念,规定其恰当的使用,所以“正名”可以看作是同定义相当的逻辑方法。这正好与苏格拉底为了实现善,做出概念的严密定义,以订正知识相类似。荀子也同苏格拉底一样,想要通过合理的思考,确定道德。但是,严密的定义除类种概念之外,还需要有种差,而在荀子的“正名”中却缺少这个要素。总而言之,荀子组成了概念的体系,并且达到了借以进行定义的程度。不过其定义的形式是不充分的。这是古代中国的逻辑思想的顶点。荀子用这个“正名”的武器,批判驳斥墨家、名家的主张。关于这些方面的评论不得不完全省略。 在世界三大逻辑系统中,中国逻辑和印度逻辑有着怎样的独特魅力?本书即专注于此。 本书对东方逻辑进行了探索,主要包括印度佛教因明逻辑、中国佛教逻辑、中国传统概念逻辑。全书以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古代印度、古代中国的逻辑进行了研究,通过与西方形式逻辑、辩证逻辑进行比较,展示了东方逻辑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