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沉思(全新修订彩色珍藏版)

美的沉思(全新修订彩色珍藏版)
作者: 蒋勋
出版社: 湖南美术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3.50
折扣购买: 美的沉思(全新修订彩色珍藏版)
ISBN: 9787535669599

作者简介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湾文化大学历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现任《联合文学》社长。 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著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事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而自己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内容简介

第十章悲愿激情之美──敦煌的北朝壁画 北朝的壁画中有一种犷悍悲烈与静定之美的矛盾 组合。一方面是人体处理的公式化,使画面产生静定 与肃穆的效果,另一方面隐藏在那静定之下,经变故 事本身的悲剧激情,掺杂着强烈煽情的色彩视觉,使 中国的艺术经历了一次悲剧性浪漫风格的洗礼。 一、敦煌的开窟 敦煌开窟的年代目前一般所用的资料大都依据唐 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的“李怀让重修莫高窟 碑”,开窟的时间在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 目前整理出的洞窟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凉,此后历 北魏、西魏、北周、隋、曹、宋、西夏、元、明,延 续了一千年,是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佛窟台,也是 中国中古美术史最重要的数据荟萃之地。 莫高窟在敦煌市南约16公里的鸣沙山下,现已清 理出的洞窟有480多个,计魏窟20,隋窟95,唐窟213 ,五代窟33,宋窟98,西夏窟3,元窟9,时代不明者 7;保存壁画,尚有45000余平方米,彩塑2500多件。 敦煌的发现丰富了中国的中古美术,以灿烂多彩 的壁画泥塑、云冈的石雕、南朝的书法与绘画,共同 构架起中古美术鼎足而三的重镇。中国的中古美术围 绕着外来的佛教美术作为中心。云冈等地的石雕是较 纯粹的外来经验,敦煌的壁画和彩塑在技术上可以承 接部分的本土传统。 二、北魏壁画的特征 从目前保留较早的北魏壁画来看,与中土魏晋以 前的绘画传统有几点不同,可堪重视: 1。背景的涂满处理法: 传统中国绘画无论是战国楚的帛画,汉和林格尔 墓的壁画,或魏晋嘉峪关的壁画,背景皆为留白,并 不涂满。 2。对于色彩的重视: 魏晋以前的中国绘画仍以线条为主,并且由于线 条的高度成熟发展,色彩常常成为线条的附属。色彩 的斑斓强烈成为敦煌美术提供给中土的一项珍贵献礼 。 3。对于体积与光影的兴趣: 中国的绘画由于线条(即画论中之“笔”)的高 度发展,线代替了对体积的表达。光影的暗示在敦煌 壁画中十分明显,亦即当时所谓的凹凸画法或晕染画 法。中国原有飞扬流动、顿挫疾徐的线条,忽然在北 魏的敦煌壁画中遇到了静定沉稳的笔触。第二七二窟 的供养菩萨壁画,虽然各个姿态殊异,却是在同一种 近于公式化的轮廓配置上完成了一种静定统一的感觉 。由于年代久远,原来硫化汞及碳酸铅的部分氧化变 黑,看来仿佛是粗犷的黑线,事实上仔细辨认仍可看 出晕染的层次差别,是为了处理体积的光影。 三、激情与悲愿望 北魏的壁画中有一种犷悍悲烈与静定之美的矛盾 组合。一方面是人体处理的公式化,使画面产生静定 与肃穆的效果,另一方面隐藏在那静定之下,经变故 事本身的悲剧激情,掺杂着强烈煽情的色彩视觉,使 中国的艺术经历了一次悲剧性浪漫风格的洗礼。 这种绘画上强烈的浪漫风格自然导源于原始佛教 的性格。 我们目前想到的佛教,一般说来倾向于内修的、 静定的、沉思默想的精神状态;但是,原始佛传故事 及本生经变故事中其实充满了对生命极悲惨强烈的叙 述与描写。有些部分十分近似于希伯来的《旧约》, 借助着非理性的忍辱、牺牲,来完成宗教的崇高之感 ;而这种为绝对信仰受苦到非人地步的强调,确实是 原来中国本土所没有的。P132-135 <p>★《美的沉思》是台湾美学大师蒋勋先生在美学领域的经典代表之作,被誉为“台湾版《美的历程》”,畅销20年;</p><p>★莹润斑驳的玉石,绣绿的青铜器,夭矫蜿蜒的书法,缥缈空灵的山水画…… 蒋勋全面梳理中国艺术脉络,以美学视角诠释从上古到明清的艺术之美;<br/>★此次,全新修订彩色珍藏版,增录图片、年表、索引,增加了本书的权威性;为读者提供更赏心的视觉经验,更悦目的美的探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