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的力量:如何摆脱懒惰、焦虑和拖延的习惯

好奇心的力量:如何摆脱懒惰、焦虑和拖延的习惯
作者: (法)弗拉维亚·马努西(Flavia Mannocci)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8.00
折扣购买: 好奇心的力量:如何摆脱懒惰、焦虑和拖延的习惯
ISBN: 9787559646866

作者简介

(法)弗拉维亚·马努西(Flavia Mannocci) 法国临床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行为和认知疗法研究专家。 曾任职EPS梅森·布兰奇(EPS Maison Blanche)医学心理中心和日间医院。 多年治疗经验成就了这本《好奇心的力量》,为读者提供了诸多可靠而实用的自我测试和疗愈方法。

内容简介

金句赏析 懒惰只是我们问题的冰山一角!真正的原因是我们所忍受的痛苦压得我们无法动弹。过度严于律己,对自己做出一堆负面评价并不能帮助我们恢复活力。 当我们沉浸于悲伤时,我们几乎不想参加任何活动,要么是心甘情愿地听人差遣,要么做一些最无关紧要的事情(洗澡、做饭等等)。我们缩小自己的社交圈子,告别那些曾带给我们无限欢乐的活动。 当我们无法和我们最在意的人分享我们的快乐,我们也一样会缺乏动力,不想努力工作以盼升职,不想外出旅行,不想探索未知的未来。 对成年人来说,如果一对情侣遭遇情感危机或者深陷情感旋涡,“安全基地”对他们来说也就不再安全,他们投入到工作中的活力也会大大减少。 好奇心是一种天生的品质,从呱呱坠地开始,我们就开始与周围世界互动,训练这一与生俱来的“天赋”。 因为好奇心,我们的“体内发动机”得以重启,之前由于抑郁发作和低落情绪的影响,这个发动机暂时熄火了,现在它即将重新启动! 有了好奇心,我们可以更好地捕捉到自己的想法,听听内心的声音,然后再合理调节自己的行为,避免产生痛苦或不适。 因为好奇心,我们的人际关系得以改善,我们更容易接纳他人,不再囿于成见、活在自己的猜疑之中。 我们的一些认知错误可能会导致对现实的错误“解读”,这种“解读”与现实情况往往是背道而驰的。这种错误的解读方式往往会剥夺我们的好奇心,把我们推向痛苦的深渊,甚至导致我们做出一些让痛苦倍增的举动。 内文试读 慢性悲伤的流沙 “慢性悲伤”是限制我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阻碍我们探索的第三个因素。它是指我们将原本能够自我调节和适应的情绪(这些情绪是正常且不可或缺的)全部转化成了慢性的悲伤。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表示情绪低落,我们往往会说 :“我觉得很沮丧。”“我感觉心如死灰!”这是因为我们被身边各种各样的烦恼包围着:职场失意,公司裁员;家庭不和,跟伴侣或孩子吵架,离婚,夫妇分居…… 如果这种悲伤还不算特别严重,那么只要我们将生活的烦恼慢慢消化,慢慢学会看淡一些事情,悲伤也就会逐渐烟消云散。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我们可以“重新包装”这些烦恼。久而久之,我们也会重新建立起对外界的兴趣和好奇心。 相反,如果形成了“慢性悲伤”,时间久了,悲伤可能会进一步渗透到我们的骨子里 :我们不断缩减社交活动,整个人变得越来越自闭。 我们就这样陷入流沙之中。面对对一切都不感兴趣也不好奇的我们,我们的亲友也无能为力。我们在流沙中越陷越深,不去挣脱,也无力挣脱。 说得更具体一点,这些流沙犹如一个 “抑郁症的恶性循环”,在这个循环中,悲伤是个无情的“杀手”,它扼杀了我们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扼杀了我们对外界的兴趣,也扼杀了我们的好奇心。 当悲伤紧紧围绕着我们 悲伤的恶性循环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通常来说,一切的悲伤都始于丧失或者失望。起初,我们的悲伤仅仅是对痛苦的正常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常反应和病理反应开始慢慢区别开来。 正常反应是:我们能够接纳已经发生的事情,或者说,我们会试着看淡它。例如:家里办丧事,我们能慢慢接受至亲的离世,不管之前我们多么不想承认、多么抗拒。失去亲人的痛苦会慢慢内化,驻扎在我们内心的某一个重要位置。与此同时,我们也能慢慢重新过上正常的生活,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到亲戚朋友家串门。颓废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在好奇心的引领下,依然可以重新走向外面的世界。 第二种是“病理反应”,具体的表现是我们无法接受事实,无法继续正常生活。总有一种悲伤的感觉,或者是内疚的感觉,让我们沉湎于哀伤无法自拔。失去的痛苦是永恒的,它是灾难性的,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弥补这一切。这种悲伤不会消退,而是反反复复,让人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极端和紧张。 爱情的悲伤永存 奥瑞莉和西蒙交往了三年,她对他们的爱情很有信心。当西蒙离开她时,她十分惊讶,她从未想过事情会变成这样,也不明白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在她身上。她开始寻思:“他为什么离开我呢?一定是因为他觉得我太丑了、不够聪明、太笨了,我在他眼里什么都不是!我应该早点意识到我们之间的问题,我真的很没用!我永远找不到像他那样的男人了。”在与西蒙分手七个月后,这些想法在奥瑞莉的头脑里一次又一次地反复,让她心力交瘁。最后,她甚至对西蒙的回心转意不再抱希望,她开始与世隔绝,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 正如我们刚刚说过的,与这种悲伤相伴的,不仅有身体上的劳累与疲倦,还有对探索外部世界的动力、欲望、兴趣以及好奇心的丧失。 悲伤越强烈,上述的这些感觉也就越强烈。因此,当我们沉浸于悲伤时,我们几乎不想参加任何活动,要么是心甘情愿地听人差遣,要么做一些最无关紧要的事情(洗澡、做饭等等)。我们缩小自己的社交圈子,告别那些曾带给我们无限欢乐的活动。 当你不得不放弃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情时,你的内心有什么感受?想象一下,几天之内,你不得不舍弃一切:有趣的活动、有趣的人,以及美好生活的方方面面……此时你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那些好奇心被卡住了的成年人是什么样子? 不想认识更多的人、不想了解更多的事,内心的活力成倍减少; 工作只能带来厌倦,生活着实没啥意思,创造力面临枯竭; 像画地为牢给自己画了个圈,每天躲在圈里发呆…… 为什么成年人更容易懒惰、拖延和焦虑? 成年人历事越多,潜在的失望、愤怒、焦虑会让疲倦感成倍增长,从而堵塞了好奇心的良心循环,导致认知模式的固化,对很多事兴趣减弱甚至消失,形成难以打破的“个人舒适区”。而好奇心是我们人生动力的源泉,好奇心被卡住,行动力就会减弱。 成年人的好奇心是如何被卡住的? 从儿童时期到青春期,再到长大成人,我们的好奇心不断演变,但各种阻碍势力也虎视眈眈,最常见的三大“拦路虎”,在认知行为疗法上,我们称之为“选择性概括”“消极预期”和“慢性悲伤”。 当这些心理体验频频产生时,如不懂得灵活应对,它们便可能成为好奇心的劲敌。 成年人的好奇心如何才能复活? 如何更好地处理“选择性概括”“消极预期”和“慢性悲伤”,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书中列出了1份清单、3个练习技巧、7种具体方法,手把手教你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激活好奇心。 好奇心重启内在发动机,人生动力自然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