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高之眼:天才创作者眼中的另类世界

凡高之眼:天才创作者眼中的另类世界
作者: (意)马西莫·雷卡尔卡蒂(Massimo Recalcati)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7.40
折扣购买: 凡高之眼:天才创作者眼中的另类世界
ISBN: 9787559638663

作者简介

(意)马西莫·雷卡尔卡蒂(Massimo Recalcati) 意大利著名拉康派精神分析学家,曾在帕多瓦大学、贝加莫大学任教,现任帕维亚大学讲师,Jonas-Centro精神分析中心创始人,国际防辐射协会(心理应用研究所)心理治疗专业的主任。 他出版过很多精神分析著作,如《母亲的手》《情爱课程时间》《特勒马库斯的复杂》《极权主义的当代形式》《厌食症,贪食症和肥胖》等。

内容简介

金句赏析 对凡·高的母亲来说,凡·高的生命从来没有自己的价值,他存在的意义并非他本人,而是作为早夭的哥哥的替代品。 凡·高的生命就像是他的父母欺骗自己的产物,就像是他们拒绝为第一个儿子举办丧事的产物。 凡·高选择了画家的人生,就是选择了毁灭,选择了燃烧自己,选择了流浪狗的生活。 凡·高的笔法是一种呈现出不间断的破碎、痉挛、螺旋状和不安的笔法。它是不假思索、不经过计算的产物,它并非来自冥想的平静,而是产生于一种紧迫感、匆忙感、一种无法控制的冲动力和一种绝望的生命力。 画的创作者最终也消逝在了作品里。 色彩的基础不再是自然的对象,而是变成了色彩本身。 做一名说一不二的色彩画家,意味着能够从颜色中提取所有可能的强度,这意味着选择一种夸张的、恼怒的、变形的方式,而不是对自然物体进行精确的模仿和复制。这么做不是为了抹去“大自然”的力量,而是为了保持对它的忠诚。 他试图走近“大自然”模糊不清的、无法表现的内核。 内文试读 第二个“文森特” 文森特·凡·高生于 1853年3月30日。一年前的同一天,凡·高的母亲亲眼看见她的第一个儿子,也是她最渴望的孩子刚一出生就不幸离世。这个早夭的孩子也叫文森特,全名文森特·凡·高。凡·高的母亲难以从丧子之痛中解脱出来,因此她给第二个儿子也起名为文森特,跟早夭的长子相同,试图以此克服心理上难以治愈的伤痛。 凡·高的母亲对他并没有明确的排斥,也不是毫不关心,置之不理。她也不是没有尽到抚养义务,但在她辛勤的养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缺憾是没有让凡·高的存在特殊化。对凡·高的母亲来说,凡·高的生命从来没有自己的价值,他存在的意义并非他本人,而是作为早夭的哥哥的替代品。 对精神分析研究者来说,凡·高出生日期与早夭的哥哥的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极具象征意义的巧合,是他生平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情况。名字的作用,不仅仅是在户籍注册中标记一个主体,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名字是“他者”欲望力量的象征体现,通过对名字的选择,赋予一个生命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文明性,承认孩子是自己的后代,将其纳入自身所在的血脉传承体系之中。这个孩子因此得以加入一个象征世界,在这里,他可以拥有依靠其存在本身殊相而存在的权利。 但就凡·高的情况来说,与其说文森特这个名字让他得以进行户籍注册,不如说将其异化为另一个人名为文森特的人,并且不允许其在“他者”的领域中进行任何象征界注册。凡·高的户籍注册只起到了简单的“替换”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没有发现凡·高的父母对他抱有任何自恋式的幻想。一般而言,父母都会通过选择自己孩子的名字,有意或无意地在其中寄托自己“望子成龙”的期盼。而凡·高的父母之所以给他取名文森特,只是因为他们拒绝接受第一个儿子死亡的事实。因此,文森特这个名字不仅让凡·高背负着哥哥文森特永远离开的压力,也让他笼罩在理想化的哥哥无法替代的阴影下。这种对死亡拒绝接受的态度,导致了一种对主体欲望的“灭活”,而凡·高作为使用夭折的哥哥的名字的主体,仿佛是在生命情感基本干涸的阴影中来到这个世界的。 然而,我们自己的名字不都是另一个人的名字吗?人不都是在使用别人的名字的过程中完成异化的吗?确实如此。名字将主体的存在和“他者”的欲望联系在一起,表明主体的存在不取决于自身,而是在外部影响的持续侵蚀下,由“他者”的定义所构建,并在“他者”的能指中完成异化。这种异化从某些层面上来看是普遍存在的,因为对每个人类个体而言,名字始终是象征意义上的另一个人的名字,或者可以说,名字是异化主体的能指,是代表主体的另一个能指。凡·高这一特殊案例不可能不对这种异化造成深层次的冲击,凡·高的父母拒绝接受失去第一个文森特,导致他们将第二个文森特用别人的名字命名,这个名字让第二个文森特承担了代替那个出生即夭折孩子的作用。 雅克·拉康认为名字的选择是“‘他者’的欲望对主体生命影响”的第一次重要展示。名字的选择定义了异化的最初形式,很明显,主体并未在其中得到阐释,而是成为父母无意识幻想的体现。在选择名字的过程中,会聚了所有的期待、幻想、传统和家庭的兴衰变迁。名字的选择从不是随意的,其中似乎凝结了命运的碎片。就凡·高来说,他的名字是另一个人的名字,是他的父母夭折的大儿子的名字,是一个深受期待但出生即夭折的孩子的名字。 凡·高在3月30日出生,而他的哥哥恰好在一年前的同一天死去,这种巧合几乎让凡·高的命运成为板上钉钉的事实,除了代替逝去的哥哥再活一次,年幼的他别无选择。因此,凡·高的生命就被用来替代死去的哥哥的生命,正如精神分析研究者所言,死去的哥哥不可避免地被理想化了。通常举办丧事的作用就是让人接受难以挽回的生命的逝去,凡·高的父母却选择了在最短时间内制造一个象征界和想象界的替代品。这恰恰是文森特·凡·高在“他者”的欲望中进行登记(或不登记)的地点。 凡·高的生命并不是因为自身的独特性而被需求,而只是因为他的存在让他的父母得以否认第一个儿子的死亡,让他可以代替另一个生命的存在。凡·高的生命就像是他的父母欺骗自己的产物,就像是他们拒绝为第一个儿子举办丧事的产物。凡·高的名字是他的一位至亲的名字,与此同时,也是一个跟他本身毫无关联的名字。 【凡高的精神疾病对他的创作,是促进还是阻碍?】 很多年来,人们对凡高是有所误解的。很多人认为凡高之所以能画出天才作品,是因为他患了精神疾病,完全否定了作品的独立性。本书作者认为:精神疾病≠天才作品。凡高的画作反映了他无意识世界中的内容,他的天才并非全拜精神疾病所赐。凡高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远非“精神病人视角”所能概括。 【凡高眼中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 出众的天赋让凡高拥有了对这个看似普通世界的超常感知:他感受到了阳光和树木背后纯粹而撕裂的美,也能体验到星空和大海深处幽暗而扭曲的躁动。 【凡高心中对生活的热情从何而来?】 凡高幼年的经历和天赋,让他脱离世俗关系的羁绊,更执著于追求世界的本质,也让他擅于用绘画来表现世界的本源。对大自然本质的洞察和对艺术的执著追求,点燃了凡高的生活热情。 【独特视角还原真实的凡高】 本书依据拉康精神分析理论,讨论了精神疾病与创造力之间关系的本质,深入展现了凡高天才创造力的真正源头,还原了一个更为立体、丰富、真实的凡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