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人的战争(好莱坞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精)

五个人的战争(好莱坞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精)
作者: (美)马克·哈里斯|译者:黎绮妮
出版社: 社科文献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6.40
折扣购买: 五个人的战争(好莱坞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精)
ISBN: 9787509796870

作者简介

黎绮妮,中山大学经济学学士,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媒体与文化研究专业硕士,现于剧院从事艺术宣传和涉外艺术交流工作。 马克·哈里斯(Mark Harris),美国记者、作家,毕业于耶鲁大学,《娱乐周刊》执行编辑、专栏作家。他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纽约杂志》等撰写过关于流行文化以及电影史的文章。哈里斯著有《改革中的电影:五部电影和新好莱坞的诞生》,该书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优秀作品,并被《沙龙》选为近十年优秀的十本非虚构作品之一。

内容简介

1 “这是我生存下去的唯一出路” 好莱坞,1938年3月~1939年4月 1938年春天,杰克·华纳(Jack warnet)为流亡 小说家托马斯·曼(Thomas Mann)举办了一场行业晚 宴。①作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曼由于其直言不讳地反 对希特勒及其政策的言论被剥夺了德国公民身份,他 是当时德国人在美国发出反纳粹声音的领军人物。他 在好莱坞活动上的露面,即使不是军事援助上的呼唤 ,也至少是经济援助上的号召。这同时也是华纳和他 哥哥哈利的政治表态,德奥合并的3周后,他们已经 准备好让自己——以及更有意义的,让这家与兄弟艾 伯特和山姆在1923年成立的公司——投身于对纳粹的 反抗。晚宴的前一天,公司关闭了在奥地利的办公室 。而早在4年前,它就已经停止了和德国方面的合作 。 华纳兄弟公司是当时唯一采取该措施的电影公司 ,这一点表现出了这个行业里的人——几乎全是犹太 人,他们管理着好莱坞最大的公司——的行事受到的 极大约束。在共同创造的这个行业里他们可以随心所 欲,开拓创新,但涉及政治问题时,他们则只能在深 思熟虑后踌躇前行。虽然一些底线上的事毫无疑问在 他们的掌控之中,但他们也深知自己在美国文化中的 脆弱地位;直面任何国家或国际问题很可能令他们的 宗教信仰再次成为焦点,从而引发敌意甚至谴责。电 影行业只有30年历史,大多数参与创立的人都是第一 代或第二代美国人,他们依然被国家政治权力机构的 人——一般有着心照不宣的甚至有时是明显的反犹太 主义——小心翼翼地观察着,绝口不提新闻和公众事 项。这些大人物知道他们被看作暴发户和外来者,他 们的忠诚摇摆在让他们致富的新土地和根之所在的旧 家园之间。 正当希特勒在20世纪30年代逐渐巩固权力的时候 ,电影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倾向于只在私人的、一对一 的请求,或者在适当的理由下填写支票时表明他们的 犹太人身份,而不是在演讲或者声明中,更加不会在 他们负责的电影中。大多数时候,他们保持沉默。端 庄得体的乡村俱乐部成员,米高梅的驯狮人路易斯· B.梅耶比华纳兄弟[真名:旺斯柯拉塞 (Wonskolaser)]近期的举动更能代表来自波兰的犹太 移民的常态。他们不将自己对法西斯主义和希特勒的 憎恨遮遮掩掩,并且越来越不惧于将其公开,同时他 们利用自己的位置来影响其他人。华纳兄弟是热心的 罗斯福拥护者(其他电影公司的大人物是热心商业、 反工会的共和党拥护者),哈利作为最年长并且基本 是在公司拥有决定权的一员,近期敦促所有员工加入 好莱坞保卫美国民主反纳粹联盟(Hollywood Anti- Nazi League for the Defense of Ametican Democracy)这一电影业首家也是最强大的反希特勒集 会和募捐机构。 华纳兄弟的对手在这个问题上如此胆怯,以至于 他对反纳粹激进主义的支持本身已经足够成为头条。 反纳粹联盟在当时尚未获得任何其他电影制片厂的撑 腰,也没有得到约瑟夫·I.布林(Joseph I.Breen) 的支持,他是《电影制片法典》的负责人,也是好莱 坞道德规范方面最知名的天主教监管者之一。反纳粹 联盟同时也被很多华盛顿政治家带着怀疑的眼光看待 ,其中包括马丁·戴斯(Martin Dies),一个得克萨 斯州的国会议员,他在1938年建立了后来成为非美活 动调查委员会(the House Un-American Activities Committee)的机构,意在调查好莱坞电影公司、协会 和政治组织中的共产主义。华纳兄弟为曼设的宴席打 破了传统,令人震惊的程度足以使业内杂志《综艺》 (Variety)暗示(带有赞同的意味)他把自己置于一个 新兴的“好莱坞反希特勒激进运动”的前线,①而专 栏作家沃尔特·温切尔(Walter Winchell)也将哈利 誉为“带领其他主要公司停止(和纳粹)继续合作的这 场抗争的领导人”。②但这场“抗争”很快就停止了 ;哈利和杰克什么都做不了,只能期待他们的以身作 则可以令对手开始感到来自大众的压力。 即使是在大多数制片厂依然保有对德国市场的强 烈兴趣并且继续和希特勒及其代表进行生意来往的时 候,关于如何对抗希特勒逐渐发展的权力的问题还是 渐渐成为会议室和行政室的讨论话题中心,以及引起 不安的原因。但在1938年,好莱坞所有主要制片公司 ——包括华纳兄弟——在这一点上都态度坚决:无论 他们对纳粹有什么想法,都绝不允许他们,或者其他 任何人,将对于德国正在发生的事的感受搬上银幕。 在极少数情况下,一个隐喻的或者含沙射影的反法西 斯主义或反专制理念可能会想方设法地埋伏在电影中 ,但那时绝对不会有人想到制片厂能够利用电影去左 右公众对于希特勒的看法,而且不会被谴责是在为外 国人——犹太人——的利益进行宣传。 P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