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草木/知味

舌尖草木/知味
作者: 许石林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4.40
折扣购买: 舌尖草木/知味
ISBN: 9787807682394

作者简介

许石林,陕西蒲城人,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现居深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深圳市烹饪协会名誉会长、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华吟诵学会理事、中国古琴学会专业委员会会员。 主要著作:《尚食志》《文字是药做的》《饮食的隐情》《桃花扇底看前朝》。

内容简介

关中各县,皆有可夸耀的以麦面做的小吃,各有 特色,异彩纷呈,不可替代。蒲城的名小吃,首推蒸 馍,就是馒头。西府如乾县、宝*一带,新媳妇过门 ,要给族人擀面条,显示她在娘家的厨艺教养。擀面 的动作、擀成面的厚薄、切得细不细、均匀不均匀, 调汤调得味道合适不合适,等等。蒲城人考新媳妇, 看她蒸馍的手艺。 蒲城人到外地吃馒头,觉得这里的不能吃、那里 的不能尝,显得**难伺候。一般人知道蒲城馒头好 的,招待蒲城人吃饭,主食上馒头,会特别谦虚地叮 咛一句:“咱这儿的馍没你们蒲城的蒸馍好!” 蒲城所产的麦子质量好,做法又讲究功夫。近些 年蒲城又恢复了半个多世纪以前的老传统,到外地看 亲友,送蒸馍当点心。我从老家蒲城回深圳,带两箱 蒸馍,分赠给同事。 麦子在中国种植的历史**悠久,《诗经》可为 之证,如“我行其野,芃芃其麦”(《鄘风·载驰》 ),再如“爰采麦矣?沬之北矣”(《鄘风·桑中》 ),可见中原地区早就有麦子种植。 孔子的学生宓不齐(子贱),在鲁国的城邑单父 (今山东菏泽单县)当单父宰,主持单父的工作。齐 国*打鲁国,单父将成为战场。当时正值麦子黄熟时 ,可是,**下令关闭城门,任何人不得外出,以免 齐兵乘势*入城中。经常遭*战争侵扰的人慢慢地就 皮了,警惕性放松了,眼看城外的麦子将熟,老百姓 就推举那些年长辈分高的人为代表,去**沟通。父 老代表见了“**发言人”宓子,说:“麦子熟了, 敌*还远着呢,让老百姓出城收割,能抢回多少是多 少,一来老百姓得到好处;二来这些粮食就不会落入 敌人的手中了(且不资寇)。”话说得**中肯,听 上去有道理。但是,几次来沟通,宓子都没有答应。 后来,齐国的*队打过来,到了单父扎营,准备打仗 。老百姓这时候被武装起来打仗,再也不能出外收麦 了。 当时鲁国主政上卿季孙氏**生气,派人拿着“ 红头文件”专程去通报批评宓子。宓子听完了上级的 申斥批评,皱着眉头说:“今年因为战争,没有收到 麦,明年可以再种嘛。现在战争时期,时局这么乱, 老百姓出城乱收麦子,必然胡乱抢收,闹出许多是非 诉讼不说,许多平常不劳动的人也会趁机外出收麦, 这样一来,那些不劳而获的人就很喜欢经常有战争、 闹乱子,这样他们可以趁乱胡来。现在单县一年损失 了收成,对整个鲁国来说,影响不大。但是,如果放 任民众趁乱胡来,浑水摸鱼,养成这种侥幸心理,成 为不劳而获的‘幸民’,那对**的伤害必然很大, 人心思幸,放弃法度规则,没有是非善恶,不是一年 两年就能修复的。”季孙氏听了这话,**震撼,他 羞愧地说:“哪儿有个地缝哟,让老夫赶紧钻进去。 ” 后世有人评价宓子的做法和解释,说他显得很迂 许石林,善杂散文,所善其余美事*杂,美食老饕,京剧名票,民俗专家, 许石林对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整理非单止于研究,还在*常生活行为中的践行, 乃至捍卫,这早已在其陕西和深圳两处“故乡”的友朋和拥趸之间传为佳话。对 传统文化用情之重,引来越来越多虔敬有加的仿效者和跟从者,中国**不乏传 统文化不遗余力地鼓吹者,而做到许石林这样为人为文能言行一致互为辉映,才 学主张能落地生根开花以形成浑圆饱满的文化气场,所到处,近之,能收牵心动 魄之功者,委实不多。《舌尖*木》这“舌尖”二字,于许石林所以要集成此书 而言,轻矣!读许石林谈吃和食的一切文字,一定要小心,口腹之外,必有事在, 熟悉许石林的人,读这些关于吃的文字,字里行间能看到票房里凛然正气地唱《斩 马谡》和《击鼓骂曹》的许石林,不熟悉许石林的读者,你们一定会有一种在听 起来轻巧的“舌尖*木里”,仿若手执一柄高倍数放大镜,在许石林的心尖上慢 慢扫过,口腹和*木已为次要,细细看去,遍见这位古道热肠的文化布道者,在 引你品咂人生况味里的各色奇*风景。 —— 高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