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美国戏剧史(全3卷)

剑桥美国戏剧史(全3卷)
作者: 编者:(美)唐·B.威尔梅思//(英)克里斯托弗·比格斯比|总主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580.00
折扣价: 480.24
折扣购买: 剑桥美国戏剧史(全3卷)
ISBN: 9787100239110

作者简介

"作译者简介: 唐·B.威尔梅思(Don B. Wilmeth),美国罗德岛州普罗维登斯市布朗大学阿萨·梅瑟杰出教授、戏剧和英语专业教授。已出版的作品有《第一次世界大 战期间的美国剧院史:资料指南》、获奖作品《乔治·弗里德里奇·库克:舞台上的马基雅弗利》《英美大众娱乐》 等,为剑桥大学出版社编著一系列美国剧场与戏剧方面的书籍。他还担任多部权威工具书的撰稿人,以及六家杂 志社的编辑委员。曾担任美国戏剧研究学会的主席、美国戏剧学者学会会长。因在戏剧领域具有国家级影响力,新英格兰戏剧大会授予其特别成就奖。 克里斯托弗·比格斯比(Christopher Bigsby),东安格利亚大学美国研究专业教授,在英美文化领域发表专著 20 余种,其中包括《对抗与承诺:当代美国戏剧研究 1959——1966》、两 卷本的《美国黑人作家》、三卷本的《20 世纪美国戏剧批评导论》,以及《大 卫·马 梅 特 》 《 现 代美国戏剧:1940——1990》。除此之外,比格斯比还是广播、电视剧编剧。 汪骁,1988年生,江苏南京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艺术学博士。出版著作《荒漠中的金牛犊》,研究领域为艺术人类学和公共文化。 李骐芳,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艺术评论》编辑部编辑。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至博士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获艺术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中国艺术史与中外文化交流,爱好翻译,曾出版译著《伪造:为什么赝品是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艺术》并为《装饰》《清华美术》等杂志进行文章翻译和口译。 马慧,南京传媒学院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上海戏剧学院博士后,巴黎新索邦大学(巴黎三大)国家公派访问学者,Chinese Performing Arts杂志编辑,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理事,2024年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内容简介

"导 论 克里斯托弗·比格斯比 上一卷讲述了百老汇戏剧的发展,主要剧作家的出现,戏剧从情节剧向新写实主义,继而向自我意识过剩的实验主义的转变。在美国从乡村经济迈向城市经济的过程中,确定了戏剧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社会变革,以及参与到令人惊喜交加的现代化中,而社会的不平等也成为戏剧汲取能量的来源。另外,上一卷从演员的训练、舞美,以及戏剧创作方面分析了欧洲戏剧的持续影响力,同时也确立了美国戏剧在当下所发挥的强大作用。在经济繁荣和大萧条时期,以多种形式呈现的戏剧—从小剧场戏剧到联邦剧院的演出,从百老汇喜剧和音乐剧到有感染力的社会剧和心理体验剧—都证明了它是一种具有公众吸引力的公共艺术。 然而,好莱坞的崛起已经威胁到了戏剧的地位,更何况还有电视的影响力横亘在前。进入 21 世纪,数百个频道将面世,网络空间也将散发出诱人魅力。同时,由于戏剧这种艺术需要许多人的协同努力,剧场的设施使用效率低下,而且往往地理位置不便,所以它的吸引力可能不如其他艺术或娱乐形式。 不过,这一卷并不是要讲述美国戏剧的衰落。相反,它将描绘这样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美国戏剧的成就在全世界得到前所未有的认可。在 20 世纪后半叶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剧作家渐执牛耳,音乐剧自成一派,演员、导演和舞美师被证明具有无与伦比 的才能和国际影响力。美国戏剧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 毫无疑问地成为反映社会变革的一面镜子。 在纽约,经过大约十年的时间,百老汇衰落,然而外百老汇 (Off-Broadway)和外外百老汇(Off-Off Broadway)的出现又平 衡了这种衰落。芝加哥和其他地方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事实上, 随着地方剧院在全国范围内的兴起,纽约本身的主导地位也随之结 束。地方剧院的作品反哺百老汇,扭转了以往的潮流。如果观众在 地域上变得多样化,那么他们在种族、性别、民族血统和性偏好上 也将不再单一。换句话说,美国社会的规则隐喻从“大熔炉”变成 “彩虹”,而戏剧接收到了这个信号。之前对于观众同质化的推测 显然不再准确。当电视和出版业开始采用窄化受众的利基营销策略 时,剧院则挖掘到了多样化的观众。不过,这些群体常常被认为具 有典型性,而非普遍性。 本卷与前两卷有相互呼应之处。小奥提斯·L. 格恩齐(Otis L. Guernsey, Jr.)提供的纽约剧院的年度报表逐条列计了英国戏剧的 持续影响,这是贯穿所有这三卷书的一条主线。在 1964 年至 1989 年期间,托尼奖的最佳剧本奖几乎有一半是英国人获得的,而同期 纽约戏剧评论圈奖中一半以上的最佳剧本奖也是被英国人拿走的。 事实上,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被认为天生不会写音乐剧的 英国人所写的作品开始取代美国本土作品。在那之前,音乐剧基本 被认为是美国戏剧的主要成就之一。事实上,1997 年 6 月,得益于全能的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猫》 (Cats)取代《歌舞线上》(A Chorus Line,1975)成为美国戏剧史 上上演时间最长的音乐剧。同时,十几二十岁年轻人经历的实验戏 剧在他们五六十岁时得到了延续,其必然结果是,现代主义卷土重 来。大萧条使戏剧在 20 世纪 30 年代变得激进,而越南战争让 20 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代初的戏剧也呈现同样的效果。 除了联邦剧院以外,其他剧院第一次获得了公共补贴,虽然 钱少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1970 年到 1971 年,美国政府对艺术 的补贴是每人 7 美分半,西德是 2 美元 42 美分,英国是 1 美元 23 美分。不过,这是一个信号,说明戏剧最终被认为是一种对公众的 钱包和眼球都有合理需求的艺术。尽管如此,这门艺术还是处境艰 难,不断挣扎在生死边缘。但是,它准确反映了经历过大萧条、二 战以及充满不确定因素的后核时代的美国那不断变化的情绪和关注 点。戏剧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用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的 小说人物纳森·朱克曼的话说就是:“美国可预见的未来原本是从 实实在在的美国历史中脱胎而出,一代又一代人逐渐变得聪明,懂 得上一代人的不足和局限……不带一点从前美国的那种不安全感 和桎梏……不过,这种未来被打破了。”1 几十年过去了,在某种程 度上,人们认清了罗斯所谓的“美国本土狂人”(the indigenous American beserk),也认识到“合众为一”(E Pluribus Unum) 这句格言背后隐含的中心意义似乎是一种谎言而非简单的乌托邦模 式,因为完全相反的故事在美国舞台上演着。 " "专业戏剧史学家联袂撰写的美国戏剧通史 。★ 剑桥大学出版社专业出品,中国艺术研究院与商务印书馆联袂打造中文版。 ★ 遵循“剑桥专门通史”体例,由对相关论题有专门研究的一流学者分头执笔。 ★ 填补国内空白,是一部内容全面、线索清晰、通俗易懂的美国戏剧通史。 丛书简介: “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汇总了近年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以翔实和全面的材料,呈现了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俄国、爱尔兰、日本、非洲、斯堪的纳维亚等10个有着丰厚戏剧传统的国家和地区戏剧的发展历程。 从戏剧的起源、各个重要发展阶段、知名的剧作家、演员和机构,到结合时代背景对戏剧文化的解读,以及不同国别地域戏剧间的交流和影响,无不囊括其中。"